王石川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近日决定,从11月起,综合水价由今年初每吨4.2元调至3元,供水企业的亏空费用由市政府负担。据测算,这个“窟窿”每月在百万元左右。
在全国许多地方不断传来“水价上调”消息的时候,齐齐哈尔此举迎来市民的普遍欢迎。(11月24日《人民日报》)唯其稀罕,才显可贵。在给予喝彩之余,更应关注的是:齐齐哈尔水价为何能够逆势下调?从报道看,有两个细节颇值得一提:一是,在自来水公司申请提价的听证会上,调价方案遭到一些代表强烈反对;二是,在当地物价局接受投诉的五大热点中,水价是其中之一。基于此,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暂停收取“供水二次加压费”,然后水价得以下调。
由此可看出,他们不是不想调高水价,但遭到民意狙击;更关键的是,当地政府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用财政补贴为水价下调兜底。
在这背后,有更值得瞩目的问题,正如黑龙江省供水协会副会长于培全所说,“由于历史欠账多,加之搞新水源建设背债,一些城市希望通过水企改制吸引更多资金,有的甚至一卖了之”。可贵的是,齐齐哈尔市坚持住了供水事业的公益性质。
有些东西注定是不能一卖了之的,像公交、供水等,一卖了之非出事不可。比如不少城市面对外资的高溢价,心花怒放,出让自来水公司控股权,既甩掉包袱,又增加财政收入。但恶果接踵而至,自来水涨价频仍,激起民意的强烈反弹。道理很简单,公共产品是不能过度市场化的,该政府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起来。
齐齐哈尔降水价能坚持多久,这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地方政府不热衷甩包袱、保持公共产品公益性,不正常的调价就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