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何说气荒抱怨应让位能源危机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4日 09:47  新浪财经

  前几天,由于我国天气骤然大面积变冷,天然气供应的确出现了问题。但是,如果要偏说石油企业责任缺失,笔者不相信;甚至编造逼宫涨价,笔者更以为是信口雌黄!

  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共和国长子企业,国家绝对控股并属国务院直接领导,逼宫之说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有国家逼国家的宫吗?要涨价还需多劳所谓“逼宫”?在这里,笔者要说有些人编故事也太离谱了,迎合观众口味也不能拿“挑唆”当作料呵!

  不可否认,有一些大城市遭遇历史上最严重天然气短缺,这固然有油企调度问题,但需要看到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多么神速,随城市扩容造成人口猛增,供应与需求的缺口会日益加大。因此,供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而不能去回避。

  据悉,为应付这次“气荒”,中石油一方面通过数万公里长输管道,每天向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及两湖地区输送天然气1.2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向全国其他地区供气及从储气库采气7000多万立方米,合计创下每日供气近两亿立方米的新高。此外,中石油还启动了应急保障措施,将华北地下储气库由注气迅速切换到采气,日采气量近1900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中石油目前正在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投产后,可望能够缓解用气高峰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这次气荒就已经给我们拉响了能源危机的警报。

  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为71851亿m3,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四川盆地也是全国天然气重点产区之一,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4.7%,预计到2010年四川盆地天然气外输量将达到120亿m3。数据显示,今年四川天然气缺口达30万亿方,甚至有人估计缺口要达50万立方。显见,为保证全国供应四川省也作了很大牺牲。

  天然气之所以广受亲睐,是由天然气特性决定的。

  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体。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中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天然气的生产和使用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天然气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八五”以来,中国储量快速增长,天然气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最突出的是在世界排名位次有明显变化:1995年为第22位,1996年为第21位,1997年为第19位,1998年为第18位,1999年为第15位,2000年为18位,2001年为第15位,2002年为第16位。200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约为341.28亿M3(其中包括地方产量3.28亿M3)。2004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产量达到356亿M3,创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中国天然气存在的主要问题也相当突出:一是天然气储量不多。天然气年产量仅400多亿M3左右,在中国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不足5%,与世界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天然气储量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3%。二是天然气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4万亿m3,但这些储量大多分布中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地表条件多为沙漠、黄土塬、山地,地理环境恶劣。多数勘探对象低孔、低渗、埋藏深、储层复杂、高温高压,且远离消费市场,开发利用这些储量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资料显示,2005年世界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长了2.3%,而中国的增幅为20.8%。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最大。为应对这些新变化,我国积极与毗邻的俄罗斯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2006年3月,普京总统访华后提出了“一油三气”的管线建设方案。分析认为,今后中俄双方将努力完成一系列工程建设,虽然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无疑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话说,应付能源问题侧重依靠别国也不是根本的办法。

  对今日中国而言,能源危机是亟待解决的头号经济难题。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看,是以矿物能源为基础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行业无一不是高能耗行业。因此,如果能源问题不解决,就动摇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行业基础。从国情来看,巨大的人口压力、相对贫乏的能源资源条件,面对老百姓日益高涨的发展诉求,能源问题将是一道最难求解的“应用题”。

  专家预测,中国经济还会持续高速发展,2020年人口是15亿,按照每年增1000万人的速度,其中就要有800万人要就业,因此我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必须不低于6%,才能支撑起人口膨胀后的巨大就业压力。对于我国现有支柱行业都是高能耗行业现状来说,未来必须走“两条腿”发展模式:一是,积极开发新型替代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国民经济对高能耗产业的依赖。

  归根到底,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在于自身,在于我们能否改变既有的不可持续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如果能够做好开源节流,我们就可以在能源外交上赢得更大谈判砝码。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核心所在。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