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任若恩:坚持现行宏观经济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17:15  《首席财务官》

  一些人总是强调不计成本的治理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学教条在起作用。“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以为这样的判断恰如其分。

  任若恩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以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己任,就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这一点为我们理解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景又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国际视角。

  实际上,目前中国和美国所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都遇到了一定的质疑,甚至批评。而这些批评所依据的经济学思想也是一样的,即所谓货币主义思想。

  斯蒂格利茨等人1987年的一篇文章(Greenwald,Stiglitz,Keynesian, New Keynesian, an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NBER working paper,2160.1987)曾经评述了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学派:凯恩斯派、新凯恩斯派和新古典派。该文所指的新古典派实际是指芝加哥学派,从弗里德曼到卢卡斯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斯蒂格利茨是不接受它的。新古典派早期叫做“理性预期学派”。根据斯蒂格利茨分析,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上,强调市场出清,相当于否定失业问题的存在。斯蒂格利茨说,因为它认为没必要考虑失业问题,所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是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失业、大量的政府救援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否定失业的存在,是一种极其脱离实际的经济学教条。

  在2008年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强调不计成本的治理通货膨胀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教条在起作用。在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和企业停产、倒闭,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已经影响到中国的背景下,还渲染通货膨胀的可怕前景和强调货币政策不能松动,其后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其中的教训我们不能这么快就忘记。

  因此考虑是否能够对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时,首先要意识到,这一政策的产生是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关键时期的必要之举。打个比方,这也就是一个人出现重大急病时的抢救措施,这个措施的目的是救人于生死之间,而如果对于医生的救命措施喋喋不休地讨论所用药品的副作用,岂不是太不合事宜了。况且中国目前所有的价格指数都是负增长,现实的物价上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应该懂得,现实的通货膨胀和预期的通货膨胀毕竟是两回事。有些人总喜欢预见通货膨胀势必会来,这个判断你永远是正确的,是一个打不败的预测,因为通货膨胀迟早是会来的,但是那可能是一段时候以后的事情,不能依据这个来改变现在的政策,因为这个政策出台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讲到这里就必然要涉及对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虽然有了一些好的宏观数据,但是权威的说法是——“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以为这样的判断是恰如其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考虑到宏观数据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下试举一例。

  国家统计局根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计算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但来自财政部刚刚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税收收入的结构性分析》报告显示:1~6月,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因为个人所得税是名义变量,因此可比的数据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一边是增长9.8%,一边是增长0.7%,这显然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一般而言,税收数据的可靠程度要高于抽样调查提供的收入数据。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仍为8.1%。对于农村的数据无法用税收的数据进行检验,但考虑到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有理由相信收入的数据可能也有一些上偏的误差。

  央行此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因此可以认为,收入增长可能还没有一些评论所述的那样乐观,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这个不太乐观的结论可能更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