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宗商品价格背后的中国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9日 10:48  国际商报

  未来一年中国需求仍将保持10%增速

  (本报记者 周洲 孙楠)1至7月份,中国原油和铁矿石月度进口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7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42%,每天460万桶的进口量创历史新高。7月份,铁矿石进口继续强劲增长,进口量达5815万吨,同比增长46.6%,较上月增长5%,创月度新高。今年上半年中国未锻造铜和铝的进口是2006年的6倍多。中国购买拉动了今年上海和伦敦的金属市场交易价格,伦敦交易所和上海的铜制品价格上涨近80%,伦敦交易所的铝上涨75%,锌涨40%,铝价格的涨幅近20%。

  连日来,多家国际银行以及证券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经济刺激方案效果消退、套利机会减少和不再补充库存,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将走下创纪录的高台,步伐放缓。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投资策略师马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相关问题作出的判断也与前述机构的基调一致。

  今年上半年,尽管经济发展放缓,但中国进口的铜、铝、煤炭、铁矿石和原油量等大宗商品大幅飙升。

  马骏认为,短期大宗商品进口太多,造成国内铁矿石、原油和铜、铝价格上升,进而推升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

  根据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的分析报告,7月份,我国铁矿石和原油进口升至历史高位,而受废料进口大幅增加的影响,铜和铝进口则相应减少。

  李晶认为,大宗商品进口的整体上升反映了近期工业生产的复苏,以及汽车、家用电器及房地产建筑等下游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受国内价格上升和下游行业复苏的影响,钢铁和铝材行业纷纷提高产能。

  面对中国疯狂的铁矿石进口局面,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日前表示,中国今年前7个月的铁矿砂进口“确实高了一些”,这其中存在着非理性。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更是明确表示钢铁产能过剩、呼吁三年内不建新钢铁厂。

  马骏分析说,除了重新补充库存的因素,国有银行扩大放贷也为部分企业投机购买大宗商品提供了可能,一些生产商利用全球大宗商品及船运价格暴跌带来的套利机会,用进口供应来替代国内生产。

  “从各项数据来看,近两周大宗商品的进口已经处于调整之中,短期(年内)价格不会再度飙升,其中铁矿石的价格还会下调。”马骏说。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必将放缓。马骏认为,当前,中国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市场的拉动效应已经有所减弱,伴随国内需求的下降,年内进口环比增速将有所放缓。

  “但由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宗商品进口同比还会继续增长。”马骏表示,“随着明年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工业生产正常化,大宗商品的进口平均价格将有所抬高,明年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也将保持10%的增速。”

  相关新闻

  全球关注中国大宗商品进口

  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大幅攀升的状况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不少国外分析师和交易商均认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大幅增长的动因仍是基于市场价格的短期套利冲动。分析人士仍然担心中国的能力,认为中国长时期推动干散货货运需求的能力仍有待商榷。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贝哲民在报告中表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在今年上半年创历史新高,推升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并提振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然而,目前还不太清楚的是,进口中有多少用于最终的国内需求。”

  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生产大幅滑坡,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高成本的矿商赚不到钱,特别是在铁矿石领域。全球最大的矿商必和必拓上周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减少了50%左右的铁矿石生产。

  报告称,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重新补充库存,对大宗商品进口升至历史高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中国生产商利用全球大宗商品及船运价格暴跌带来的套利机会,用进口供应来替代国内生产。由于进口更为廉价,矿商和冶炼企业停止了运营。

  虽然国际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中国大肆吸纳从原油、铜到大豆等的商品资产,是出自补充战略或商业库存的需要。但仍有观点认为,中国相关商品的产能和经济发展态势,为推动大宗商品需求提供了动力。

  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原油炼制产能在最近数月再度扩张,原油进口量有可能继续增加,以满足国内成品油供应的要求。因此,中国今年的原油需求预期仍然有上调空间。其中,三季度需求量同比增幅会由于去年奥运会召开的因素而显得较为平稳,四季度需求增幅将出现显著而真实的增长。

  摩根大通认为,尽管中国进口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对经济刺激计划所刺激,但不断改善的国内基本面表明最终需求将可能在2009年余下时间迎头赶上。摩根大通同时指出,在全球需求低迷的前景下,煤炭进口大幅增长,意味着中国在2009年有可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