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分析融资形势
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期间,新华社主办了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分析专题报告会,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周文龙发表了有关企业融资环境的演讲
Financing environment i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融资环境
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融资方面的报道,包括央行、企业融资等各方面的情况,但是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缺少非常系统的数据。
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不尽相同
我主要讲讲长三角地区和江浙沪3个地方的情况。目前,这些地区出口数量、市场容量变小,出口下滑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价格问题,特别是苏州,从2008年开始明显地下滑,最高达近40%,从1到4月下降25%,但是数量上没有明显地减少,降得最多的是IT产品,因为这也是苏州的特色。IT价格下滑超过50%,带动了整个出口金额的下滑,但订单反映的是一个出口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是金额影响非常大。国内外向型企业做国内市场,成功率非常低。长三角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面最主要的有几个原因:一是传统做外贸的生意企业,没有内销渠道,而这个渠道的建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有很长的过程;二是长期做外贸的企业不很适应国内的需求;很多外贸出口企业虽然利很薄,出口的价格都低于内销产品的价格,但是能够及时收回钱来,能够保证资金周转,但是卖给国内企业,一年之后才能拿到款。外销型企业对这方面很不适应,所以他宁可等市场复苏,也不愿意面向国内市场。当然有一部分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成功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苏州IT受金融危机影响非常大,电脑销售额急剧下滑,但是昆山生产的手提电脑,订单却在急剧上涨。另外从基本生活类必需品来看,目前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从统计上看,投资和消费都在扩张,消费虽然不很明显,但是一个很乐观的数据。现在投资的确还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纺织行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复苏。为什么叫阶段性复苏呢?因为从国内外总体经济形势来看,还不能把销售回升,只能看成是复苏。金融危机影响反应最早的是珠三角,从2008年6月份就开始有明显的特征了。但是长三角是什么时候呢?2008年11月份上旬我到长三角调研的时候,长三角普遍没有感受到金融危机。甚至有些领导告诉我度过了金融危机。但是, 到12月底他们的经济指标出现了急剧下滑,有了明显的变化。到环渤海,在天津可能变化不太明显。这种影响到中西部就渐渐减弱了。
虽然房地产市场从2008年开始下滑,但是到目前还没有明显地下滑。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时候会有一些变化。
江苏和上海企业各不相同,所以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就不相同。浙江的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而且市场细分程度非常高,规模又很少, 应对危机的 办法就是主动停产歇业,而江苏一般是外国企业比较多,生产水平的层次总体来说要比浙江高一点 。浙江的产业结构更接近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而且像浙江和上海引进资金的这种欲望不强烈,大量资金是投向外地的,特别是在上海,在这方面非常明显。那么这部分投资实际上没有形成本地的GDP。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比如像江苏,可能以IT产业为主,还可能包括纺织或者新材料。他强调的并不是我这个科技园区一定要吸收某个产业,强调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他现在也在做一些功能的区分。而浙江的产业,是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带,他的条状产业集群非常明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个产业受影响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都关闭了。但是江苏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可能一些企业不好,另外一些企业却是非常好。
在浙江的民营企业明显感觉到,企业跟政府的关联度很低。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在市场打拼。但是在江苏,外资企业比较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小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实际上处于一种劣势,但是大型企业在资源配置当中却占据了非常明显的政策性优势,还有产品层次的差异,浙江的好多产品可能比较容易替代。如果规模比较小的供应商,则可以在市场中自由选择。但是对江苏来讲,大企业比较多,产业链都是在跨国公司的层面上,产品替代性比较差。对浙江来说,无论是中小企业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上家关门了,下家也可以关门。
我们知道在渠道建设方面,维护老客户的成本,仅仅是开拓新客户的1/5。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的企业虽然亏损但必须要硬撑,另外,就是企业文化差异对企业影响的不同。 在江苏,政府是一个保姆型的政府,只要是企业不愿意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政府都愿意做。最近江苏把各个地方的政策全都印成小册子,发给企业。让他们自己去找,只要找到了就让他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非常有积极性了。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尽相同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或者扩张的意愿普遍较低,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生产上的不缺钱,并不是真的不缺钱。在总的需求没有复苏或者扩张的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这种需求。所以,浙江的企业就是等,等市场复苏。如果说总需求现在没有扩张,但是预计半年之后市场会好的话这些企业才会有这种投资。
这次反应最大的就是金融政策,2008年企业生产好的时候,有投资意愿,大量投资,可是金融政策一旦收紧,那就把企业害了。因为我的投资周期大概都是2到3年,而银行的这种政策调整大概都是3到6个月,最长不会超过1年。所以,银行的政策明显短于投资周期,如果资金链断掉了,就把很多中小企业害死了。浙江有很多小企业就是这样死掉的。还有一种反应就是出口退税,在2004年之前,有很长一个阶段,享受退税。可能综合退税率在14%以上,比如说纺织业从16%降到14%,降到11%,降到9%,当他降到9%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企业死掉了。可是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政府又开始调整退税率。
一般来讲,不同类型企业的有不同的融资现象:
一是有资金需求有融资渠道。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外资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及部分上市公司等就是这样。因为这些项目对经济的拉动非常明显,但是从投资效率来讲,这种投资效率应该说是最低的,但在当前是最有效的。大型外资企业有自己的渠道。政府还给他提供了好多帮助,比如搞协调会、提供信息、提供信用担保等等,反正只要需求资金,政府想方设法给你提供,从这个情况来看,资金的这种可获得性,或者满足度,应该说都还是不错的。
二是有资金需求,无融资渠道。影响最重的是小型高科技产品企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从2008年开始,对高新企业重新认定。好多可以享受高科技产品的15%的税收优惠的企业,这次就享受不到了。因为要求其专利必须在中国注册,高科技产品必须占到7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必须占到70%以上。此外,还有研发类、服务型企业,另外还有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等属此类。
三是无资金需求,有融资渠道。主要是一些产品需求刚性较强的企业,如浙江香飘飘公司生产的奶茶占全国的60%以上市场份额。银行每天追着他们给他们贷款。
四是无资金需求,无融资渠道。因为没有资金需求,所以才没有融资渠道。浙江的企业都属于这种。因为市场没有需求,你给我我就用,不给我我也不需要。很多的中小企业,也是这种心态。
那么,影响企业融资需求的最根本因素是哪些?解决融资难有哪些途径?
对此,专家给了好多理由,其中,第一,还是政府偏好,因为中国政策对大企业非常关注,对中小企业歧视,包括金融制度安排上,优先倾向于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可获得的资源很少。 第二,信息不对称,因为中小企业的报表实际上都是非常简单的,按照银行的要求,都不符合贷款的最基本要求,而且银行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同时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一些重要的情况,那么这里面包括一些潜规则在里面,第三,市场发育迟缓,我们现在了解到,国有大型企业在一季度占据了资金使用的大部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政府主导的企业当中。目前的中小企业,从浙江情况看,企业中只有23%左右的资金来源于贷款,剩下的都是内生性的资本。这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生存环境。外资企业都是争取贷款,借助国际融资渠道和本身的母公司的影响力;在管理这方面国外企业也有很大的空间的。国有企业依赖银行贷款,既有应付账款,又有应收账款。这对中小企业很不公平,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占60%,在就业上占75%,贷款占25%;工业企业和建筑业都算中小企业,但是有的统计口径还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里面只是综合一下。在贷款里面,中小企业只有16%得到满足,53%只能部分得到满足,73%根本得不到满足。现在看一下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思路很多,但是真正可操作的并不很多。国际上很多企业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都是裁员、减产,这是两个最基本的方法。第一,这里要说的是,浙江的同行拆借和商业互助是非常好的办法。第二,讨杯残羹。有好多种小银行比较灵活,过去讲银行主要看3个表,资产负债表、资产流量表、水电表,这些情况是不能作假的,是不是真实生产,水电是可以反映出来的。另外一个就是报关。所以,我觉得很多中小企业可以尝试这两条路,金融公司满大街都是,非常发达,但是我也了解很多企业家,真正做实业的人,很少去放款。金融公司虽然可以给你提供解决办法,但是他讨债是不择手段的。第三,抱紧政策。这在发达地区非常普及,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再担保公司把担保额放大,两亿的基金,大概可以放到20亿以上甚至30亿。从目前看,各地的信用担保都在急速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还有直接补贴,这个与地方财政有关,如果企业有非常好的前景,那么政府是非常愿意帮助你的。所以在发达地区,这个是可以尝试的。第四,关门歇业。这在浙江、广东都是普遍采取的一个措施。(黄承飞 越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