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消费长期增长走势依然未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6:22  《首席财务官》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GDP 增长跌至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中国消费者却依旧出手大方,消费的长期增长走势依然未改。

  文/孙明春

  有韧劲的消费者

  虽然中国实际 GDP 增长跌至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消费在过去两个季度的表现已经超出了预期。之前业内普遍担忧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会导致消费增长疲软,但当2009 年一季度实际GDP 增长率回落至10年以来最低的年同比6.1% 时,中国消费者却依旧出手大方。数据显示,2009 年一季度城镇家庭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9.6% ,农村家庭增长了9.3%。虽然这一增速低于2008 年二季度的18% ,但增长仍较为平稳(见图1)。

  在近几个月,消费的韧性以及一些消费相关产品销量的猛增让笔者印象深刻,这是家庭消费复苏的初期征兆,与近来更广义的经济复苏相吻合。

  以下是显示消费持续走强的部分指标:今年4 月份名义零售同比增长了14.8%,实际增长率则维持同比16.7% 的高位(见图2)。从实际值来看,零售增速远高于1999~2007 年期间11% 的平均值。乘用车销售近来表现意外强劲,4 月份年同比增长了37.4%;住房销售也出现反弹,销售面积年同比增长了39%。同时家具和装潢材料的销量也猛增,表明近期的购房者很多都是自住而不是投资。在高端市场,中国女士们仍然出手大方,今年4 月份化妆品销量同比增长了18.2%。服务业方面,2009 年一季度航空客运量同比大幅增长了14.6%,而包括所有交通方式在内的客运量增长了8.1% 。2009 年一季度寿险保费在去年同期增长62% 的基础上又年同比增加了10.7%,表明中国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强劲。2009 年一季度消费者贷款在去年同期增长32%的基础上又同比增加了16% ,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信贷的巨大需求。3 月份手机用户数量年同比增长了23.3% ,宽带互联网用户增长了16.7% 。

  如何解释中国消费者的韧性?我们相信这与仍属高速的收入增长大有关系,而作为坚实后盾的家庭储蓄也功不可没。尽管较2008 年的近期峰值有回落,但2009 年一季度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比提高了10.2% ,农村家庭的现金收入提高了8.6%。同时中国的家庭存款占GDP 的比例现在仍达到81%,因此即使遭遇经济困境,中国民众仍然有所依托。

  预期消费强劲增长

  支持消费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包括就业和收入。

  先说就业,经济周期对新增非农就业量的影响显然很大,预期经济放缓将导致今年的非农就业增幅显著缩小。但根据历史数据推算,预期今年非农就业人数应该会净增长300万人~500 万人,笔者将新增非农就业量归功于政府的4 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经历了2008 年后期的裁员潮后,中国企业近来已经开始重新招聘,这与近期的经济复苏征兆相一致。据国家统计局称,2009 年前两个月城镇就业人数增加了160 万。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显示有更多的企业在扩大员工队伍:继连续六个月低于50 这一强弱分界点之后,就业分项指标于4 月份再次突破50。

  再说收入,在非农就业人数正增长的情况下,城镇家庭收入不太可能下滑。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也与非农就业增长相关,因为其现金收入现在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非农工作岗位。因此,随着今年后期经济加速增长,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可能都会有所提高。除了就业增长以外,财政转移支付也将增加家庭收入。例如,政府今年将投入120 亿元用于提高1200 万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水平(平均每位教师增加1000 元);在2009年和2010 年约5000 万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也将每年提高10% ;年初7400 万低收入者拿到了一次性补贴(100~150 元/人);今年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提高了约15% ,这也是政府在努力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

  经济刺激政策有助于促进消费

  面对经济势头的迅速恶化,政府在2008 年11 月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近期数据表明一揽子计划正开始重新激活经济。政府采取了很多非投资性措施让长期经济更多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

  鼓励住房和汽车销售的政策

  政府出台了鼓励房地产和汽车消费的政策,因为这两类产品会对总体经济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例如推动家具、家电、装潢材料的销售,增加旅游、娱乐和餐馆消费)。政策包括下调交易税或印花税,降低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住房、乘用车、家具和家电销量最近都有上扬之势,说明政策效果已开始显现。

  降低预防性储蓄

  庞大的预防性储蓄是阻碍中国家庭更多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已得到了普遍认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过去几年里已采取了相当数量的措施来扩大中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例如,在过去两年里政府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尽管覆盖面仍然有限。自2004 年以来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也增加了20% 以上,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已上升至14% 以上。

  减少基础设施瓶颈

  阻碍中国家庭消费更快增长的另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原因是:基础设施支持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例如部分地区缺乏可靠的电力供给,导致了农村家庭不愿意购买家用电器。另外,农村缺少零售店也让农村家庭不方便购物。更糟糕的是,公共交通缺失让农村家庭很难去城市购物。中国消费者协会2007 年对农村消费者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农村家庭(30-60% )对农村地区的消费设施感到不满意。在我们看来,这类基础设施瓶颈明显制约了农村家庭的消费。

  为减少农村地区瓶颈,政府宣布了各项措施,比如开设更多零售店、扩张及改善电网和通信网络、并建造清洁的饮水系统。例如商务部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项目,发放政府补贴增加农家店的数量。另外4 万亿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的很多基础设施项目也帮助减少了制约农村消费的基础设施瓶颈(例如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的电网和清洁用水工程),并为消费的长期增长铺平了道路。

  可能出台的后续政策

  除了上述政策以外,必要情况下政府或许会出台其他措施来进一步促进消费。新的政策如果得到实施的话,今明两年的消费增长可能会更加好于投资者的预期(见表1)。

  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低

  有人批评中国的消费增长过低,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实际上,中国家庭消费的名义增长率根本不低。在过去10年里,平均年同比增幅达到10.9%,而同期日本和美国仅为0.4% 和5.5%。

  家庭消费一直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消费占GDP 的比例下降不是因为消费增长疲软,而是因为投资增长异常强劲。在1983~2007 年期间,家庭消费的名义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5.1%,但投资(资本形成总额)增长却更是高达18.5%。

  虽然占GDP 的比例下降,但家庭消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在过去20年里,它实际上是中国实际GDP 增长的第二大贡献因素。

  消费占GDP 的比例呈U 型走势

  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其消费占GDP 的比例下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有理由的。直观的看,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时,大部分收入都被用来购买满足生存需求的物品(例如食品、服装和住所)。剩下来可以储蓄的收入很少,这转而导致投资很少。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开始超过满足生存所需的水平。因此,他们可以储蓄更多收入以换取未来的利息收益,这为投资活动提供了更多资金。所以,消费占GDP 的比例下降,而投资比例上升。

  当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家庭会在今天更多消费和为将来进行更多储蓄之间找到平衡。换言之,他们会发现一个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今天消费的边际效用相当于投资/储蓄所带来的所有未来收益的(折现)边际效用。超过这个均衡点的话,家庭或许更愿意今天消费,而不是为将来储蓄。此后,我们将看到消费占GDP 的比例开始上升,而投资比例开始下降。换句话说,随着收入的增长,家庭消费占GDP 的比例可能会呈U 型走势。在过去100年里,诸如美国、日本和韩国等更发达的经济体都出现了这种U 型走势。

  “不平衡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实际上,鉴于去年宣布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进程中(中国还有超过7 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预期消费占中国GDP 的比例在未来10年里将继续下降。这暗示“不平衡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尽管如此,很多观察人士或许对中国的不平衡经济增长过于担心了。目前最重要的事实是中国消费增长强劲而且未来10年可能会维持这种强劲态势。只要这点得到证实,投资者就应该更多关注中国消费的显著增长潜力(还有待挖掘),而不是过于担心“不平衡经济增长”。

  具备高增长潜力的领域

  尽管消费增长在2009 年可能会有所放缓,但其长期增长潜力依然未改。

  两个因素孕育了中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收入增长迅速。收入水平较低意味着大多数中国家庭依然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或称潜在需求)。收入增长迅速则暗示:受中国家庭购买力不断提高的支持,这种潜在需求能够迅速转变成实际需求。

  2008 年中国的人均 GDP 仅为 3200 美元,而韩国为 16700 美元,日本38800 美元,美国 46800 美元。即便是从购买力平价(PPP)来看,2007 年中国的 人均 GDP 也仅为 5083 国际元(世界银行按 2005 年不变国际元衡量),而根据相 同的衡量指标,韩国为 23399 国际元,日本 31689 国际元,美国 43055 国际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 GDP 在过去30年里一直在快速增长。根据名义人民币来衡 量,过去30年里人均 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14.7%,过去20年里为 15.5%,过 去10年里为 12.5%。即使用不变的购买力平价来衡量,过去10年里的平均 增长率也达到 8.9%,而日本为 1%,美国 1.9%,韩国 3.9%。

  鉴于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自发性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并且可能会继续处于快速上升通道(见图3和图4)。事实上,中国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开始“起飞”。例如,用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相对于人均GDP 做散点图,并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和韩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现在接近于汽车需求可能会起飞的点位。简单的计算表明:假如中国遵循韩国和日本的发展路径,那么到2030 年其汽车拥有量可能会达到每千人600 辆,而2008 年仅为30 辆。考虑到2008 年中国人口高达13 亿,这意味着到2030 年中国可能会拥有7.8 亿辆汽车,非常接近目前全球行驶的汽车的总量(约9 亿辆)。其他许多消费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以下是笔者认为具有较大消费增长潜力的部分领域。

  一是农村。中国的农村地区居住着7 亿多人口,并且多数消费品的渗透率依然较低。例如尽管平均而言几乎每户中国城镇家庭都拥有第一台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但只有一半不到的农村家庭享有这些奢侈品。但是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会在未来10年出现井喷。

  即使是在城镇地区,一旦考虑到收入差距悬殊这个问题,耐用消费品的渗透率也不像平均拥有量数据所暗示的那么高。平均数据掩盖了许多高收入家庭拥有多台耐用品而不少低收入家庭一台没有的事实。城镇家庭的空调拥有量就是个例子。许多其他消费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表明即便是在中国的城镇地区,消费增长也远未结束。

  二是中西部地区。中国13 亿人口中的60%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都很低,这些地区的家庭不太富裕,导致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较低。然而,由于近年来政府已经在调动更多资源来发展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在赶超东部地区。2008 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实际GDP 增长率均在19 年里首次超过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消费也出现强劲增长。这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地区消费的基础设施瓶颈正得到解决。

  三是服务业。服务业在中国的 GDP 以及家庭消费中仅占很小份额,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服务甚至在10年前都还无法享受。即便时至今日,与其他国家相比,许多服务产品的渗透率依然相当低。举例而言,尽管近年来人寿保险的保费快速增长(过去九年的年增长率约为 30%),但中国的人寿保险渗透度和保险密度依然远远低于其他亚洲邻国。

  随着收入的增长,家庭对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例如在过去几年里,电信服务用户 数量已经骤增,但渗透率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就金融服务而言,中国家庭尚未全面享受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即便消费信贷增长在过去10年里一直达到两位数(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三位数的增长率),2007 年中国家庭的贷款与可支配收入比也仅为 29%,远远低于其他经济体的水平。旅游业在过去几年里也一直增长显著,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家庭花费在旅行旅游方面的金钱和时间越来越多,目的地也不再限于国内而是延伸到了海外(来自中国的海外游客数量自 2002 年以来就超过了日本)。人民币处于长期上升通道,中国家庭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应该会相应增长。

  (本文由野村证券提供,有删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