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话题 > 正文
 

中国的慈善基金会三热三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1:58 上海金融报

  老张是沪上某农贸市场的水产零售商,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月收入也仅仅在2000元左右。家里还有下岗的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而,老张每月用于购买福利彩票的钱却绝对不少于100元,他一心盼着什么时候能中个500万元的大奖,就能彻底过上幸福生活了。

  据老张说,他每月在福彩上的投入还算少的,“同在农贸市场里做生意的几个朋友,
每月都三、四百元的往里投呢!”老张有句话很经典:“记住,买了彩票可能中不了奖,但不买彩票是绝对不会中奖的!”

  这是一个全民买“彩”的时代。

  据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福利彩票在“十五”期间共销售1145亿元,为国家筹集社会公益金400.75亿元。其中,仅2005年一年的福彩发行量就达到了411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约7万个投注站,从业人员约15万人。

  可以看出,“福彩”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存在于这个人情淡漠的社会中。尽管这个产业中黑幕重重,但就“福彩”的设立目的——“扶弱济贫”而言,其所筹集资金的大部分还是做到了这一点。

  据介绍,“十五”期间,福利彩票所筹集的400亿元公益金近一半上交国家财政,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其余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民政部留用公益金主要用于“星光计划”和“明天计划”的实施,其中“星光计划”共资助兴建32000多个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明天计划”已资助13000个残疾孤儿,为他们实施了康复手术。

  然而,这只是某种经济行为间接导致的结果。试想一下,在广大彩民中,有几成是抱着“扶弱济贫”的初衷来买彩票的?恐怕更多的是带着对钱的极度渴望、输红了眼的赌徒心理,来放手一搏的。

  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提出疑问:慈善捐赠,是否一定要在“博弈”的名义下?

  福彩、寺庙、基金会,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名词,却因一个共同的宗旨联系在了一起——慈善。目前为止,这三类机构是我国最主要的三条慈善捐赠渠道。然而,同为“扶弱济贫”,在人气上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现实之奇

  慈善捐赠,想起你我就泪· 福彩·寺庙·基金会

  《红楼梦》中有段话,是说凤姐打趣贾母的,凤姐说:“我正疑惑,忽然见来了两三个姑子,我心里才明白。我想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要年例香例银子,老祖宗年下的事也多,一定是躲债来了。”话虽是逗乐的,不过也确实反映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大多数富裕人家每年都要向寺庙捐赠不少钱财。

  现如今,这个传统倒是较好地流传了下来,甚至形成了“寺庙经济”,和福彩的火爆程度有得一拼。

  刘老板是个精明的温州商人,当年靠经营一个小作坊赚得“第一桶金”。后来,股市火了炒股市,楼市升了炒楼市,终于发家致富。如今,他经营着一家私营企业,身价也接近一个亿。自发家到现在,刘老板一直对佛祖很“虔诚”。每年都要大把大把地往寺庙里捐“香火钱”,祈求佛祖保佑他能继续发大财。去年捐了100万元,今年刚刚得了个大胖小子,打算再向寺庙捐200万元。

  其实,像刘老板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为了祈求菩萨保佑、送福送财,人们纷纷向寺庙慷慨解囊,献上自己的香火钱。

  我们无法得知全国寺庙每年的香火收入有多少,但至少可以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体数据,来一窥全貌。

  今年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当天,在武汉的归元寺就有8万信徒虔诚膜拜,加上过年期间的其他庙会活动,归元寺的人气指数突破20万,光门票一项收入,就有400万元真金白银入账。

  而在上海,由一张玉佛寺的2006年“新年第1响”慈善祈福撞钟券,加上两张费玉清演唱会的贵宾票组成的套票,就拍出了88888元的高价。据悉,10组套票最后共拍得15万余元人民币。

  而且,寺庙赚钱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善男信女的捐赠,寺庙里售卖金银玉器的商店,为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做法事,都可以敛到很多钱财。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些寺庙确实将钱财用于了“扶弱济贫”。像上海的玉佛寺,就将新年撞钟券拍卖所得的15万余元收入,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用于帮助上海市困难群体。另外,玉佛寺每年都会拿出几十万元的善款,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

  但对于更多的寺庙,我们是否有理由提出质疑,对于黎民百姓所捐的香火钱,究竟是如何管理的呢?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在这方面是否有明确的规定呢?如果有,具体执行得又如何呢?不过,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对于捐钱的百姓来说,“香火钱”如何使用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捐钱的目的很单纯,只为求自己的福祉。钱捐了,也就完成心愿了。

  全民买“彩”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和记者闲聊时说,想捐一些钱给慈善机构,但不知道该往哪里捐,而且还总担心自己捐的钱不会被用到正途上。“听说1998年发洪水时,全国人民捐赠的钱物,经过一些机构的层层盘剥,到了灾民手里已经寥寥无几了,多让人心寒啊!”

  这位朋友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众多慈善基金会的现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冷冷清清的慈善基金会和火爆的福利彩票、繁荣的寺庙经济,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1994年设立的中华慈善总会,至今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这12年,也是中国慈善事业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改观的岁月。尽管如此,到2004年底,中国的慈善组织也只有100多家,相比较,美国的慈善组织已有100万家。另外,中国100多家慈善组织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为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GDP的0.04%,而美国和日本的慈善机构掌控着约占本国GDP8%到9%的慈善资源。

  再来看上海的情况,《转型期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市全市慈善事业机构募集到资金3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04%。包括企业捐赠在内的社会捐赠人均仅11.5元,若减去企业捐赠,上海市民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而这一年,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70%的家庭长期保持慈善捐赠的习惯,平均每户家庭捐赠额占家庭总收入的2.2%。

  综合来看,中国的慈善基金会有“三热三冷”:

  个人热,企业冷

  2005年11月揭晓的一年一度“中华慈善奖”中,成龙、李嘉诚、邵逸夫、关牧村、宋祖英以及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李思廉、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等人均榜上有名,而上榜的知名企业却寥寥无几。

  不久前,一份慈善组织的调查更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意味着有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根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调查,现在只有1%的企业关注慈善、参与慈善活动并捐款,仍然有99%的企业不知道到哪里捐款。

  平民热,富豪冷

  来自安徽省各慈善机构的信息显示,截至2005年,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普通市民、大中专学生以及退休老人是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掌握着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却屡屡缺位。

  而根据一份公布的富豪排行榜的统计数据,有过慈善捐赠行为的富豪只占1%-2%。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马仲器曾感慨地称,这些富豪足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私募市场”。然而,这也是一个冷漠的私募市场。

  外国热,中国冷

  更让我们汗颜的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海外捐赠,包括国际上许多大型基金会、海外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和个人捐赠。比如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有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多一点来自国内。

  国民对于慈善基金会的冷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里面既有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够,也有相关机制的不完善,更有国人“藏富”的心态在作祟。

  聚焦镜

  自1995年以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不断开拓募捐渠道,募集的资金和物资逐年增加,累计达13.87亿元,其中,2006年“蓝天下的至爱”慈善系列活动共募得善款超过1亿元。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共出资7.16亿元人民币和评估价值0.7亿元的物资,开展慈善救助,救助了56余万人次的社会困难群众,现在每年直接得益的困难群众超过12万人次。

  记者 苗萌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