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话题 > 正文
 

中国油企扎进几内亚湾怀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1:27 《中国投资》

  ○ 李晓明

  中海油进军尼日利亚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月9日宣布,其下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将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
45%的工作权益。

  本次收购所需资金将来自中海油的内部资金渠道。其中17.5亿美元将作为支付给南大西洋石油公司的收购费用,其余5.18亿美元则用于支付该区块的先期营运费用。

  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包括产品分成协议和分成合同,二者各占该区块50%的权益。南大西洋石油公司目前是产品分成合同的唯一承包者,拥有100%的权益。根据协议,中海油将购买产品分成合同项下90%的权益,相当于整个区块工作权益的45%。

  尼日利亚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而该区块所在的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盆地之一。该区块面积大约为500平方英里,是尼日尔三角洲的一个深水区块,水深大约为1100至1800米,包括2000年发现的AKPO油田以及另外发现的三个重大油田。此外,还包括众多可供进一步勘探的远景构造。

  据区块作业者法国道达尔公司估计,AKPO油田的P50可采油约为6亿桶,另外整个区块内估计还有高达5亿桶以上的P50可采油潜力。AKPO油田预计将在2008年底投产并在短期内实现最高产量。随着另外三大油田相继投产,该区块总产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杨华表示,此次购买的油田区块是世界石油市场不可多得的资产,生产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据保守估计,AKPO油田目前P50储量约为11亿桶,按照45%的工作权益计算,中海油将获得近5亿桶的储量。在2009年油田达到高峰期时,油田日产油量可达到17万桶,届时,按照工作权益,中海油可获得的日产量将达到7800桶。

  此外,杨华表示,该项收购还富有经济上的吸引力。按收购价格和中海油可获得的权益储量计算,这项交易的价格仅为4.6美元/桶油当量,条件与近期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上游交易相比更具吸引力。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区块所在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收购协议的签订使中海油获得了该油气田的重要权益以及新的储量增长机会。他还表示,交易完全符合中海油通过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田实现增长以及实现公司油气资产的区域分布多元化的长期战略。

  据悉,如果获得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政府的审批,并满足其他先决条件,交易有望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傅成玉介绍说,目前批准程序已经启动,从现阶段情况看,预计审批程序能够顺利完成。

  中海油能够获胜得益于专业化的国际竞购操作团队,此外中海油良好的信誉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普遍支持,资金充足,并能够迅速实现交割。

  几内亚湾,新的油气供应地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也是

欧佩克第六大原油输出国。尼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石油探明储量为340亿桶,可供连续开采50年;天然气探明储量达3.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可供开采60年以上。尼石油的特点是轻而含硫量低,油质优良;油层离地面较浅,易于开采。尼65%以上的油田分布在尼日尔三角洲的沼泽地带,其余的分布在近海大陆架地带,少量分布在尼日尔三角洲北部的阿南布拉盆地。

  除尼日尔三角洲丰富的油气储量外,尼日尔河沿岸、北部包奇州和距瓦里150公里的西南1000米的深海也有油田。到2001年,尼发现的油气田超过250个,绝大部分集中在南南区6个州(约7.5万平方公里)的7个沉积盆地。

  1999年尼探明石油储量260亿桶,2001年为320亿桶,2003年共打油井240口,石油储量达340亿桶。据尼联邦政府数据,跨国石油公司1993~2003年间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总投资额达46亿美元,使尼石油储量增加了60亿桶。2004年1月,尼联邦政府制定

能源储量和生产目标,称到2007年实现石油探明储量360亿桶、日产能力400万桶,到2010年,实现探明石油储量400亿桶、日产能力450万桶的目标。

  尼海上石油开发勘探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为50亿桶。2000年尼政府提供的22个新开发区块中有18个区块是在海上。海上油田虽开发成本较高,但易采出高品质原油。此外,尼与圣普联合开发区(即尼与圣普相互重叠的部分区域)据估计原油储量约在110亿桶左右,该联合开发区已开始对外招标。

  尼日利亚只是几内亚湾地区的产油国之一。

  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沿岸十多个国家及临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分析家预测,未来的几内亚湾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产油区之一。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鼓励石油公司参与几内亚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努力构筑稳定的供油新渠道。这对加速实行我国全球能源战略,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濒临几内亚湾的国家有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加蓬、加纳、多哥、赤道几内亚、贝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靠近几内亚湾的国家有乍得、几内亚等。

  权威人士预测,今后5年,全球石油开采量增幅的1/4属于非洲,几内亚湾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800亿桶。2001年全球新探明80亿桶原油中有70亿桶在几内亚湾地区。到2007年,尼日利亚石油日产量将超过300万桶,而安哥拉也将达到200万桶。到2010年,尼日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可达400亿桶。

  几内亚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主要为陆地、近海、深海和超深海四种类型,目前主要是部分海上开发,陆地石油资源基本上还未进行全面勘察,石油勘探和开采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几内亚湾地区石油多为浅层石油,品种多达40余种,且大多属于低硫类、高品质石油,开发及提炼成本相对较低。

  西方大国很早就意识到几内亚湾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对该地区产油国的外交攻势,鼓励国内石油集团抢滩几内亚湾产油区,加紧推行非洲油气后备战略,在几内亚湾地区已有很大发展,且在一些产油国中形成了行业垄断。国际社会对该地区的关注也日趋上升。相比之下,我国公司对几内亚湾地区的情况缺乏了解,缺乏自觉向该地区拓展的动力,还未打入该地区利润丰厚的能源、矿产等领域。

  近几年,几内亚湾地区国家抓紧能源生产,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纷纷颁布或修改石油矿产资源法,逐渐打破垄断,放宽限制。这里的大部分国家经济结构较单一,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希望大国参与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便振兴本国经济。

  几内亚湾

  向中国企业敞开大门

  除乍得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外,几内亚湾地区的国家均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对华友好,为我国企业进入该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安哥拉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合作伙伴多元化考虑,视中国为“可长期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喀麦隆等国政府也曾表示,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其陆上与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

  而尼日利亚在这方面就更为积极。尼总统石油顾问达乌库鲁曾经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国,尼日利亚希望中国参与尼石油、天然气开发,并称,“中国需要很多的能源,所以,我们正在与他们探讨油气上游的投资开发合作”。他认为,中国的参与如能成功将有利于削弱目前在尼石油上游占据垄断地位的壳牌等外国石油公司的地位。目前壳牌石油公司在尼石油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其原油日产量约达100万桶。

  2005年4月,达乌库鲁来到中国,专门推介该国的油气开发项目。他认为,尼正在进行新一轮石油区块招标,有必要同中国的潜在投资者进行会谈,会谈对象不局限于国有石油公司,还包括部分民营石油企业。

  2005年7月8日,尼日利亚与中国签署每年价值8亿美元的原油销售合同,根据该合同规定,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每天从尼进口原油3万桶。

  我国企业到几内亚湾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将有助于我国实行全球能源战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自1993年起,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国石油消耗量将超过4亿吨,而国内最多只能生产2亿吨,缺口将逾2亿吨,届时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度将由现在的40%多增加到50%以上。

  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我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争取早日打入几内亚湾地区:

  一是强化能源外交,开拓与几内亚湾地区产油国的合作范围,在援助政策上对这些国家适当倾斜;

  二是加强调研,组织我国驻几内亚湾地区的政府机构联合对该地区产油国的油气资源、有关法规、大国参与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积极参加该地区各种形式的能源会议,为我公司打进几内亚湾地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是建立风险基金,鼓励我国石油公司到几内亚湾地区从事油气风险勘探和开发;

  四是构筑直接采购渠道,把目前从国际市场采购的方式改变为直接从几内亚湾地区采购石油的方式,以便逐步建立向我国提供石油的稳定体系;

  五是以油抵贷是不少几内亚湾地区产油国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惯常做法,我国应尝试“以油抵贷、担保和偿债”的做法,然后渐渐推行“石油换工程”策略,开展与该地区产油国的各种经济开发活动;

  六是积极参与该地区炼油厂工程的建设、改造和维修项目;

  七是建立政府与公司间统一协调机构,以利于互通情况,规范行为,避免内耗,一致对外。

  中海油在尼日利亚的成功,可以说是2006年中国能源战略的良好开端。正如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所言:“哪里有机会,中海油就去哪里”。当然,善于捕捉机会的不应该只有中海油,我国的合作对象也不应局限于尼日利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59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