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液化气疯涨对垒调控之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4:15 中国证券报 | |||||||||
液化气进口商主要由外资和民营资本构成,政府不易对其进行补贴,进口量因内外价格倒挂已萎缩不少;如果国内生产商——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炼厂因为价格管理降低液化气的产量,“气荒”将不可避免。 本报记者林威 北京报道 2006年伊始,液化气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各地一路飙升的液化气价格,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从去年年中开始,半年时间不到,广东、广西、
面对来势汹汹的液化气价格,1月16日晚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通知,明令液化气生产企业不得擅自提高价格,并要求各地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及时介入,依法进行临时价格干预。 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各地液化气价格在政府干预下已趋于平稳。但有业内人士分析,把液化气推到幕前的是高企的油价,从国际市场判断,液化气的价格在今后几个月还将随国际油价一起高高在上。 悄然成了“香饽饽” 液化气在价格市场化之前一直地位“谦卑”,由于本身是炼厂的副产品,和汽柴油的地位相比不名一文。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市场化的取向给予它越来越高的地位。 液化气是个长期依赖进口的商品,进口地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进口价格锁定沙特合同价,与原油价格共涨落。而国内的生产主要出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厂,市场销售上采取和进口价“价格跟随”的策略。国内炼厂在尝到市场化价格甜头的同时无不在提高液化气的收率,增加液化气的产量以求利润最大化。特别是在汽柴油价格受到国家管制后,增加液化气的产量以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当然选择。 另外,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各自统一全国汽柴油销售的情况下,各地的炼厂对开拓液化气生产和销售的“自留地”都显得特别积极。 根据统计,炼油厂液化气产量上升的幅度近年来一直高于同期原油加工量的增幅。 气价仍有上涨空间 近两年,液化气和原油价格一路涨势不减,进口成本屡次刷新最高记录。根据海关统计数字,去年前11个月液化气的平均到岸价高达449.70美元,比一年前的370.32美元上涨21.4%。从地方传来的消息是,一瓶液化气的价格到达100元的心理大关。 广东油气商会秘书长吴清标认为,虽然气价涨的快,但目前市场上也是有气可供的。他说,液化石油气价格和原油价格挂钩,但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进入冬季,在欧美需求同时进入高峰时,液化石油气的价格终于“发力”。 不过,100元远远不是目前广东液化石油气市场的天花板价格,根据吴清标的计算,下一波的行情是到岸价将达到110元/瓶。 同时,广东的需求在高价的打压下萎缩大约20%。“现在广东的每个月需求量降低到27-29万吨,远低于月平均的35万吨。”吴清标说。 但政府在此时开始介入,发改委的价格管理通知试图提醒液化气生产企业要执行液化气出厂价格按照与汽油保持1∶0.83-0.92的比价关系确定出厂价格。 液化气资深研究专家陈薇女士告诉记者,液化气一直是姓“原油”的,不能简单的把它的价格拉回价格管制中。 “要挂钩也是要和国际汽油价格挂钩,”她说。 市场担心,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炼厂会因为价格管理,降低液化气的生产。由于液化气进口商主要是由外资和民营资本构成,政府不可能对其进行补贴,进口量已经在高价格的打击下萎缩不少,如果此时国内生产商突然失去积极性,“气荒”将真正到来。 天然气的“前车之鉴” 天然气是液化气的“终结者”,但这个目标要等到未来几年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城市后才能实现。 目前液化气在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去年末的改革中,天然气价格所挂钩的可替代能源,已经锁定为目前已经是市场化的原油、煤以及液化气。调整公式是根据原油、液化气和煤炭价格五年移动平均变化情况,分别按40%、20%和40%加权平均确定。 由于天然气价格改革目标是在5年内实现国家专门监管下的市场化,10年内实现完全市场化,液化气的目前高价困境无疑成为即将市场化的天然气一个必须借鉴的例子。 在今年第一船液化天然气到达深圳后,广东将开始感受液化气退出城市历史舞台的气氛。 但液化气并不会被天然气完全取代。由于液化气的运输灵活,其需求可以在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得到发展。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大规模的天然气开发和长距离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以及液化天然气从遥远的海外进入中国城市,液化气将离开城市,转向更广大的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