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热点转型升级为需求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彻底消除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都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从中长期看,我国仍有巨大的消费空间,但关键是要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热点的切换,是要充分释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潜力,进一步促进和提升消费需求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梁达

  我国消费需求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除宏观基本面向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等因素外,还与城乡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升温、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密切相关。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直接引领我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彻底消除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都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从中长期看,我国仍有巨大的消费空间,关键是要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热点的切换,充分释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潜力。

  三方面推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增加了商品的消费量,也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并从以下三方面助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第一,消费商品的购买量不断增加。目前,老一代家电产品已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期,新兴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

  例如,人们的消费,已由以往的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彩电、空调等家电商品由原来的一户一机到目前的一室一机,汽车也逐渐由一户一车到高收入的一人一车。

  居民几次消费升级持续的时间变短,转换速度明显加快。以家电普及为例来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只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取决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

  从消费升级的购买力强弱来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其中,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由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2008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99.2台、30.2台和49.1台,而1985年仅为0.8台、0.1台和1.9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32.9台、93.6台和94.7台,而1985年仅为17.2台、6.6台和48.3台。

  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居民消费向学习型、享用型消费产品方向转移。其中,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逐步成为新世纪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新三件”。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96.1部、5.4台和1.2辆,而2002年移动电话和电脑分别为13.7部和1.1台,家用汽车几乎为零。

  2008年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172部、59.3台和8.8辆,而2002年这三种商品分别为62.9部、20.6台和0.9台。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对耐用品的需求速度是惊人的。

  第二,消费需求档次逐渐上升。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如家电商品中彩电、音像设备、电脑、通讯产品、食品等消费档次明显提高,衣着消费的时尚化等,这些产品的价值量比以前大大增加,相应地增加了零售额。近年来,拉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消费需求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相关消费、与住房相关的连带消费和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消费。

  2006-2008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中,年均增速最快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8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

  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如新型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2.7%和1.9%。

  据了解,近年来城市市场出现了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的趋势。仅以彩电为例,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产品已取代显像管电视产品成为城市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城市居民家庭平板电视保有量达到2800万台。在大、中城市市场平板电视消费普及的形势下,预计2009年国内平板电视需求量1500万台;预期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中,选择高清、全高清平板电视的比例占76%,“全高清”已经成为引领平板电视消费的风向标。在平板电视产品完成了“标清”,“高清”,再到“全高清”的技术升级后,提升大尺寸平板电视动态影像表现力成为打造高精品质产品的关键。

  第三,消费商品的购买频率也在提高。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时尚文化的流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期限逐渐缩短,也相应使得商品消费数量增加(通讯工具、电视机、小家电和自行车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例证)。另外,人们在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多,也带动了相当种类和数量商品的购买。

  以上三方面都可归结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从普及的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只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有关。

  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其中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由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

  着力促成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

  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与内需不足相互叠加。在三驾马车中,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原动力作用目前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未完全显现。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经济总量和规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多年将是消费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目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相对狭小,预示着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的基点放在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上,不仅要重视对短期消费问题,各级政府更应把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性问题当作战略性问题来解决。

  要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热点的切换,释放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需从政策、措施上想办法,从体制、机制上努力突破,抓紧培育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保持内需对经济的持续拉动力。

  为此,政府、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都应转变观念,着力促成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

  第一,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研究生产和供给,逐步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上转变。目前,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主要矛盾已由生产转为消费,政府的主要精力也应随之转换,放在研究消费和需求上。从城镇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于从体制上和政策上去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二,生产经营者要力促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作为生产经营者,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从主要满足市场需求,逐步转变到既要满足市场现实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上来。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要习惯于根据市场上的短缺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当社会的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质的多样化时,单纯地满足需求就显得不够,而更重要的思路是能够适应消费转型的需求变化,调整营销策略。

  积极引导农民向农副产品加工领域转移,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带动乡村工业和乡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使大批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逐步培育第三产业。鼓励农民积极使用新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产品。

  第三,消费者要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的理念。消费者应转变“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由用过去的钱买今天的消费,转变为用过去的和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消费并重。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衣食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消费需求正在投向住房、汽车等商品,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住和行的问题。尽管人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和汽车,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这些几万元以上的商品,仅仅靠过去的积累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需要换一种思路,即用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消费,不过受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当务之急要使消费者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信用消费的观念,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做到“敢于消费、善于消费”。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要通过理论讨论和宣传,使人们改变依靠积蓄消费的保守的消费观念,排除由于认识偏误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之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该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设备就更新。

  因此,要使城乡居民消费热点加快转换,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长期性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远不是一日之功就能解决的,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系本报特约撰稿人)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情况(台/百户)

  年 份 移动电话 家用汽车 家用电脑

  1997  1.7      0.2      2.6

  2000  19.5     0.5      9.7

  2001  34.0     0.6      13.3

  2002  62.9     0.9      20.6

  2003  90.1     1.4      27.8

  2004  111.4    2.2      33.1

  2005  137.0   3.4       41.5

  2006  152.9   4.3       47.2

  2007  165.2   6.1       53.8

  2008  170.7   8.8       58.5

  2009  177.8   9.8       62.9

  注:2009年为3月底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