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20应该建立务实的常设性沟通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 07:00  南方都市报

  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G20峰会虽然冠盖云集,一切如仪,尽管在峰会前各成员国首脑过往频繁,交流密切,尽管“晚餐外交”、“私晤外交”也屡屡传出这样或那样的风声,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此次峰会还是可以拿出一些成果,如一份强调共识、合作的共同声明,但共同声明即便出台,务虚的色彩也将远大于务实。

  各国会同意强调贸易平衡的重要性,却很难拿出一个共同的应对方法,因为进口大户和出口大户、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原本就见解相左,设定经常账户失衡数值目标可能更加渺茫;各国会认同反对操纵货币的主张,但什么是操纵货币,最大的问题究竟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还是人民币的“币值低估”,峰会未开各国早已吵作一团;各国会再次强调在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密切沟通,协调一致,但最大的风险是“二次探底”还是通胀,货币政策应继续适度从宽还是转而从紧,是应该继续降息还是转而加息,是应继续刺激计划以解决失业问题,还是执行退出机制以防经济过热和债务增加,各国也莫衷一是。

  问题是,G 20峰会原本就是为解决这些分歧而产生的。其全称是“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这一体制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酝酿,却直到金融危机爆发才最终呱呱坠地,原因无非是金融风暴的全球性肆虐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让世界各国感受到共同的经济和金融压力,认识到在这一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经济、金融、货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是这种危机和忧患意识,使得G 20这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积极运作,并一度产生了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如G 20伦敦峰会上各国在经济复苏战略上的步调一致,以及匹兹堡峰会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共识。但好景不长,随着各国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货币战争和贸易保护主义取代了共识、协调和自由贸易,各国利己主义情绪高涨,在诸如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前景、如何推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等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上,都越来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李明博、盖特纳,甚至加拿大财长费海提等人,都在峰会前夕呼吁团结、冷静,至少要“消消火”。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在伦敦、在匹兹堡、在多伦多,各国领导人曾作出一个又一个承诺,信誓旦旦要坚持自由贸易,反对贸易壁垒,事实却是G 20中几乎一半的国家都已经和正在实行直接或变相的保护主义,在美国等国家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成为争取选民的口号。

  显然,各国复苏进展、经济目标的不一致,加上美联储量化宽松所引发的指责与混乱,让G 20峰会的初衷———团结、沟通和共识,变得越来越渺茫,峰会也似乎变得越来越“务虚”。危机毕竟是非常态的,“地球村”也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的利益、目标和战略原本就有所不同,因此G 20理应成为沟通的桥梁,成为在沟通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更高共识的务实平台。

  要做到这点,现有的G 20机制显然很不适应。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G 20摊子太大,效率太低,峰会参加首脑众多,会期又只有短短一天,各国首脑几乎是刚刚登台亮相,旋即就要鞠躬谢幕,别说达成共识不易,甚至连充分争吵的时间都没有。即以此次首尔峰会而言,尽管在退出机制、量化宽松、贸易失衡等问题上各国意见针锋相对,但大家不约而同把争吵押后,反正后面还有A PEC以及IM F的会议和平台。改G 8为G 10、G 12,以取代臃肿的G 20,更是走回头路,得不到新兴国家的认同。现实的途径,恐怕是尽快让G 20实体化,建立更精简、更高效、更专业的常设机构,作为各国充分沟通、交流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平台。

  和大多数峰会一样,G20首尔峰会原本就是个务虚的、礼仪性和象征性的场合,但G 20不能只有峰会,更不能只有务虚而没有务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