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易斯拐点来中国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3日 07:19  东方早报

  作者 陈宁远   

  今年议论刘易斯拐点的人越来越多,种种迹象好像表明有这么个拐点来到了中国。尤其当人们面对就业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种种变化时,很容易把这个在1970年代就出大名的经济发展理论,拿来解释眼下中国。

  但这是否有点近视呢?其实,中国会不会经历学术经典的刘易斯拐点,目前看尚无充分证据。尽管就业人口的结构和数量,是刘易斯拐点描述经济发展模块的基础数据和历史事实,但过去的历史是这样,却不意味着现在和未来的进程也一定这样。道理很简单,经济发展没有所谓“普世”的通用法则。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现在状态已远比刘易斯思考世界经济增长时,还要深刻。    

  1979年阿瑟·刘易斯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辞中说:“阿瑟·刘易斯在论述世界经济增长时,运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将世界经济增长比喻为以某个速度上升下降的‘自动楼梯’……一些国家登上这一自动楼梯的时间较早,而另外一些国家登上的时间要晚得多。许多国家似乎仅仅是站在楼梯上不动;而一些国家则沿着楼梯往上走,从而达到很快的发展速度;另外一些国家沿着楼梯往下走,或者从楼梯上跌落了下来。”   

  这个有点像国运比国家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比喻,在颁奖辞里被认为是“仅仅用来阐明对世界贫穷国家的发展和巨大差距做过观察后得出的结果”。而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建立在两个模型之上。  

  第一个模型,颁奖辞总结为:“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双重’性质之上。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有一个按传统运行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主要以自给经济为基础,并且包括了大多数人口;还有一个比较现代化、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部门。经济的活力和后一个部门相关联:由于人们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这一部门便因此有了几乎‘无限制’的劳动力资源而得以扩大。劳动力可以用低廉的工资成本(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活水平相适应)购得,为现代部门积累的利润提供日益增长的储蓄额,为扩展资本的形成提供了资金。”    

  这个模型像极了中国1979年以后的发展过程,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的理论,脱胎于此模型,大约是不错的。    

  而第二个模型:“是有关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前者出口原材料和热带产品,后者出口工业产品,两组国家富裕国和贫穷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品(食品)为两者共有,而另外一种产品其模型比喻为‘咖啡和钢铁’”。这一模型要表明,“正是由于与富裕国的农业生产率相比,贫穷国极其低下的农业生产率决定了两组国家之间的实际的贸易条件。”

  但这个模型说1970年代末期的中国似乎还有点道理,因为那时中国少得可怜的外贸之中,就有出口了几十年的猪鬃、桐油等农产品。而直到1980年代末期,进口钢材还是中国市场强势的生意。不过中国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中国从进口钢材改为进口原材料、出口钢材的过程,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型成真。此刻拿这个模型来说明刘易斯拐点来到中国,就文不对题了。因为这个简单地被总结为“咖啡和钢铁”的模型,其学术的结论是发达国家较快的发展,是有利于欠发达国家的。但比如中日经济往来,近十年来,就不是日本的进口对中国有利,而是中国的进口对日本有利。中国的农业生产率至今未必高于日本,但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贸易品,非特只有大蒜,还有很多工业品。 

  假如说第一个模型对中国而言,似乎还能继续说明一些经济现象;比如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依然有这样的就业人口的现象。但第二个模型,已经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制造全球热卖的经济形势了。这就意味着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未必会出现在中国。最多也就是半个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产业的转移之中,在不同的地区有可能暂时成为一个言之成理的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说,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理论之一。穷变富,富了还要富,还要可持续,试问这可能事前预测吗?个人都很难这样规划人生,国家的问题就更复杂了。也许最好的经济发展理论,也不过是一项对过去世界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刘易斯拐点也好,自动楼梯的比喻也好,也许曾经合适地描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某些阶段,但把中国经济现实中需要处理的很多问题,简单地描述成为刘易斯拐点(而且还是半个拐点),那不是对中国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实际上1979年就经济发展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有两个人,刘易斯在中国出名了,但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奥多·舒尔茨。颁奖辞里说他是“第一位对教育投资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和对整个经济中生产率的影响做出系统化研究的学者。……舒尔茨教授和他的追随者们已证实,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收益大于在实物资本上的投资收益”。    

  同样是经济发展的研究,强调一下教育立国,是不是要比预测刘易斯拐点是否来到中国,更可靠些呢?那些在刘易斯拐点上下工夫的人,是否可以认真研究一下教育问题呢?比如从事中国制造的就业人口能否得到更多教育,从而改善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的种种弊端呢?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