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 > 正文
BP已经做的超过了他们的“应该”。想想当年美国在印度博珀尔又是如何做的,到底谁在逃脱责任?
文|迈克尔·伊克诺米迪斯
(作者系美国著名石油作家、美国全球石油研究院创办人)
谁在乎BP是叫“英国石油”还是叫“超越石油”呢,反正大家都知道BP的总部在伦敦,公司的CEO是一个有那么点华贵口音的英国人。还有,大家都知道,由于墨西哥湾的石油污染事故BP正备受指责并被要求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在没有任何美国律师和法院文书的要求下,BP已经建立了一个200亿美元的赔付基金。
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些不公允的自以为是的讲话,尤其是对他最近一次的电视讲话,英国媒体的回应很是不屑:看他那副芝加哥黑帮大佬的架势,好像在说,“兄弟们,去把托尼·哈沃德的头给我拿来,嗯,要不然……至少也得让BP破产了,怎么样?”
那些反对BP的美国批评家们一直都在指责英国的媒体,一些脏话都不好意思再次重复,在此谨请美国总统和美国的道德家们记住一家公司的名字:联合碳化物公司。
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通常是区域性的,但凡是涉及国际石油公司、煽情的污染事件和意识形态驱动的能源政策的事件,新闻事件就不再是局部的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如果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对奥巴马电视讲话回应语调改变了,英国媒体的态度变得强烈了,奥巴马如何对应就将是英美“特殊关系”的试金石,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将这种“特殊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
英国的媒体一直都非常关注BP领头的石油财团在事故中可能的责任,此前他们对漏油事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事实的报告上,诸如:BP正在试图努力控制漏油;泄露可能造成的环境伤害;BP股票狂跌市值下泻将给股东的财务状况造成何种压力等等。
奥巴马对事件的几次评论和电视讲话让媒体们“觉察”到了一种“反英”的情绪和强推在技术和经济上都还尚无定论的替代能源技术的意向,而对控制漏油和清理作业却不甚关注,如此这般,英国媒体与奥巴马总统18个月的蜜月期就算结束了。
《金融时报》认为奥巴马有很强的“事件的控制欲望”,试图拥有二战英国被包围时狮吼首相丘吉尔的“话语权”。独立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说:“奥巴马的如意算盘是要闷着烧,不能让火苗露出来”,文章继续说“奥巴马入主白宫已经十八个月了,好像还没有找到主人的感觉,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独立报》抱怨道:“在必须决断的时刻,主帅通常会在十分钟内作出决断,而奥巴马却优柔寡断,浪费时间。” 问题在于奥巴马试图利用此次危机来推销自己的替代能源计划。独立报的文章写得很精彩:“奥巴马讲话时眼神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就像乞丐乞讨时的眼光,是不会被误读的,还不明白吗?”
处理漏油事件的手法和在椭圆办公室不加掩饰的讲话都清楚地表明了奥巴马的态度和为人:利用公众对事件的反感来推销替代能源的决心是明确和坚定的,尽管替代能源在经济上很可能是没有价值的。国际上大多数领导人,包括历任美国总统们,面对任何可能伤害国家利益的举措都会是极为慎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尤为如此。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死抱意识形态不放,执着推行不着边际,没有效果的政策。
早在周三与白宫高层会晤之前,BP的董事们已经决定今年不分红,将红利投入价值200亿美元的补偿基金里。在总统看来,BP的责任是无限的,200亿美元的基金并非上限。《每日电讯报》说:“总统白宫的讲话,痛打了BP一顿”,总统在“逼迫BP跪地求饶”。连《卫报》这样强烈左倾的报纸都说:“这200亿美元只是奥巴马开始折腾BP,小试牛刀而已”。
Twitter和Facebook网友在总统讲话后发表的评论达83000多条,《每日电讯报》在其头版头条上总结道:对讲话造成的后果“没有意外”。
第二天,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对奥巴马的电视讲话做出回应,他的态度非常清晰:BP不应该成为任何个人或政府的起诉对象,也不该受到“无限的伤害”。“BP是一家重要的公司。BP对雇员的退休金很重要,他在英国有数千员工并缴纳巨额税金”。首相很容易延伸一步:“BP对美国也很重要”,BP40%的股东生活在美国。
英国《周刊》转引印度媒体文章:“美国人有何脸面咒骂BP?”二者都聚焦在26年前发生在印度马德亚普拉迪斯邦博帕尔市的那场化学品泄露的灾难上。当地人民对美国政客和媒体道德家们的伪善和双重标准表达了极大的厌恶。与当年化学泄露造成的严重生命伤害相比,BP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根本不在同一等级上。
1984年12月1日,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子公司发生了严重的气体泄露,引发了激烈的爆炸,形成剧毒气雾,顷刻之间2200人死于非命,印度权威机构估计,这次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多达25000人。
当然,我们不能小视BP墨西哥湾事故的灾难性结果:11位工人的生命已经失去,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美国上下对BP在道义方面的指责让人感到有失公允。联合碳化物公司2001年被美国道氏化学公司收购了,当年该公司在印度的造孽,有哪一位联合碳化物公司或道氏化学的董事被追究了法律责任了呢?
博珀尔市灾难之后,印度逮捕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花伦·安德森先生,并判了他刑。可是里根政府与印度达成了令人疑惑的协议:安德森罪名不成立,给所有受害人仅仅支付了4.7亿美元赔偿金,安德森飞返美国了。不仅安德森本人,更没有任何一位联合碳化物母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被检察官起诉。
出奇的巧合,就在这个月印度法庭对包括公司主席在内的联合碳化物印度分公司的七名前雇员作出了最终裁决:渎职过失致人死亡,入狱两年,罚款2000美元。
这可是印度法律对渎职过失罪的最高处罚。印度司法系统作业如此缓慢,在漫长的法律程序中,1/8的起诉人已经死去。调查证明,公司高管层知道工厂有30处重大的安全隐患,其美国母公司同样缺失类似的安全保障系统。直至今日,美国总部无一雇员由于博珀尔灾难而受到法律追究。
在马德亚普拉迪邦,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走上街头,走入法院为推翻当年草率而造孽的美国印度协议而抗争。他们要求美国清理干净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珀尔是留下的有毒物质。简而言之,他们要求公司那帮衣冠楚楚的高管们,回归一下人的本性,稍微发点善心,承担起本该承担的那点道义上的责任。熟悉吗?这不正是今天美国人要BP公司做的事情吗?
事实胜于雄辩,BP的CEO和他的高管团队的所作所为远胜于联合碳化物公司或道氏化学公司的老板们。毫无疑问,BP需要承担自己不可推卸的法律和道义的责任,就现在看,BP已经做的超过了他们的“应该”。需要反思的倒是那些总统的跟屁虫们——那些要踢BP屁股的美国道德卫士们,看看BP是如何承担墨西哥湾事故的责任的,想想当年美国在印度博珀尔又是如何做的,到底谁在逃脱责任?
在是是非非的评判之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刻也离不开能源和化工产品,所以我们无法完全回避危险。但是,灾难一旦发生,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不能逃避。是否尽责,做得好不好?比较便知优劣,公道自在人心。
(陈卫东编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