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仰佑:从张敬礼被双规中得出的四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 09:45  红网

  最近,继郑筱萸之后,身为药监局副局长的张敬礼成了药监系统被“双规”的又一高官。(7月5日《中国网》)

  知情人透露,张敬礼“出事”缘于强生等企业曾向其行贿……不过,消息人士透露,张敬礼最初被调查,缘自一封针对药监局高层的网络发帖,指责他们涉嫌任人唯亲等。

  假如张敬礼对上司“敬”而有“礼”,上下同欲,和睦共处,他会不会被查处?假如他安分守己,不引火烧身,自掘坟墓,他会不会被“双规”?假如药监局高层能做到自知之明,宽宏大度,从谏如流,不以近乎“打击报复”的手段“找岔子”,张敬礼的问题能很快暴露吗?很难说。这么看来,张敬礼被查似乎有其一定的偶然性。

  腐败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像张敬礼这样自掘坟墓的,不是没有,但为数不多。大都是东窗事发,被人举报,抑或是被“拔出萝卜带出泥”。从张敬礼的“偶然”被查中,我们至少可以“悟”出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反腐要有责任意识。诚然,“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一条真理,也是一种规律。但从“伸手”到“被捉”往往有一个过程。如果领导平时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部属的监管,真正做到“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那么,不仅贪婪者难以出现和生存,即使有人敢“伸手”,“必被捉”的过程和时间肯定会缩短,给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也就小得多。你能说,药监局出现“前腐后继”之事,作为上层主管领导,难道就没有一点儿“失察”责任?

  第二,反腐要有主动意识。张敬礼接受强生公司的贿赂,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为什么迟迟没有觉察?为何非要等到他自我暴露之后,才予以查处?应该说,这种反腐败问题上的“被动”现象非常普遍。正是这种“被动”,致使一些贪官越贪越多,胆子越来越大,少则几万,多至上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不能主动出击,导致不少贪官乘机卷巨款外逃。每每直到此时,才会引起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为时晚矣!

  第三,反腐要有自律意识。假如张敬礼指责上司的问题确实存在(也许不会无中生有),肯定是一种腐败现象。有没有由于“上梁不正”导致“下梁歪”的可能?说不清。退一步讲,纵然上司有问题,也不能成为张敬礼可以腐败的“理由”。张敬礼为何要“先发制人”?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相,借以掩盖自己的腐败;二是想吓唬上司,要他们好自为之,不要自找麻烦。一句话,为的是自保。不管怎么说,“上梁”与“下梁”均存在自律不严的问题。

  第四,反腐要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权力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种监督应该是双向性的,上下互动,相互制约。张敬礼曝光上司的问题,应该算是一种监督,不管其动机如何。当然,最强有力的监督来自制度性的约束,来自广大群众的参与。而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群众缺乏知情权和监督权。如果办事透明,程序公开,不搞“暗箱操作”,将权力的运作真正置于阳光之下,断不至于会出现只有“得罪”高层才被查处的咄咄怪事。

  反腐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张敬礼案倒使我萌发了一种十分幼稚的想法: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多一些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自律意识,加之有一套完备的监管制度作保证,且能“严”字当头,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反腐真的有那么难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