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房价与小镜子

  历史是一面小镜子。这面镜子能照见什么,看镜子的人又能看出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这是见仁见智的。比如高房价与高地价问题,就是如此。

  先来讲一段历史。

  1844年11月,在现在的上海南京路,当时还是一片农田。刚刚入沪不久的英资义记洋行打算在这里发展。他们从农民吴襄等人手上租到了一块地。这块地在当时的租价是每亩42两银子。但是到1869年,同样是这块地,工部局给出的估价是每亩6000两。同样一块地,25年涨了143倍。厉害不厉害?

  再来看另一条记载。

  据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中所叙,“1852年,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英亩售价是50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英亩售价为一万英镑。”也就是说10年间涨了200倍。厉不厉害?

  而据另一位中国学者研究,在上海第一次股灾来临之前的1882年,位于现在南京路附近的地价是每亩4309两,比1880年的每亩2541两,上涨了69.6%。这么凶的涨法,见到过吗?

  由于炒地皮、炒房子能发大财,一百多年前,许多人“都赶着盖房子……有钱的商人把他们的资金都投在造房子上,没有钱的人借钱造房子。职员、买办、邮差、佣人,所有的人都投身这个投资事业里去,并且都从中赚了钱”。这是《上海法租界史》一书中描述的情况。

  那么,炒房子、炒地皮的结果如何呢?历史地看,它的两面性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能够让一个地方迅速崛起,对一方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不能不看到;二是相对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在冒险的同时,也危机四伏。

  比如,有“远东首富”之称的哈同,早年流浪在巴格达贫民窟,后来漂移到上海攒了一小笔钱。1884年中法战争让他逮到了机会。他投机房地产成功,一举暴富。而另一个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就是曾做过招商局二把手的徐润。因为挪用公款炒股、炒房,他被革职还款,金额高达16万两银子。

  撇开那些个人传奇不谈,仅从一个地区的发展看,炒地炒房或许是一个地区迅速崛起时难免的宿命。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也然。比如,迪拜的情况就是这样。

  问题在于,怎么拿捏分寸,处理好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原住地居民在生活、学习、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利益,怎么给以妥善保障。这才是各地方头头要做的功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