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檀:缩小贫富差距靠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3日 09:45  大河网-大河报

  □叶檀

  贫富差距是两会的“热词”,缩小贫富差距成为民间强音。

  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目前政府正在改变以GDP考核政绩的方式,而将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鼓励的倾向,但我们应该向前一步,追问以什么样的手段可以高效地提高民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单向度的,即以政府主导进行投资、拨款、转移支付进行民生基础工程建设。以4万亿刺激政策为例,对于民生有较大的投入。按照发改委公布的规划,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约15000亿元;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加快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约2100亿元;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3700亿元;加快灾后重建约10000亿元。从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来看,此次基础建设投资额度在150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7.5%,是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的重点项目,另外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灾后重建三方面预算投资额达177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4.25%。

  建设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在城乡正大力推进的社会保障建设,是弥补以往投入不足的欠账。不过,建设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工程,无法实现提高民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这一目标。事实上,在资本时代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在美国、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等经济体有先例可循。并且,考虑到政府的财政与庞大的低收入阶层人口,政府拨款、投资是有极限的。如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08年底有2.3亿农民工,其中80、90年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如果一次性地给农民工发放1000元,政府需要的投入的是2300亿元,但这并不会形成农民工收入递增的经济制度。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城市养老保险缺口上万亿元,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农民工而言,“渔”有两种,一种是开放的经济环境与专业的谋生技能,在上一轮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一些沿海地区的很多农民之所以能够脱贫致富,靠的就是政府放开对市场的管制,使中国沿海地区有效地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沿海的人群获得了第一桶金。不论在什么时候,经济开放式思维不能丢,依靠民间力量创造财富的理念不能丢。否则,政府成为散财童子,而民间可能依然嗷嗷待哺。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扶贫政策、转移支付政策,从来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提高民众收入的机制,直到进行了改革开放。

  另一种“渔”则是农民所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是土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同于任何私有化国家房地产市场,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使农民可以通过所拥有的土地资产价格的提升,获得进入城市的原始积累。

  笔者重申建议,我们应该向拥有土地的农民发放土地券,明明白白地写上土地所在具体区域与地块,而后根据日后该地土地市场价格,允许农民凭此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收益,获得自己的财产性收入。土地券相当于一份土地期权,政府有必要向农民宣传其价值,以避免其贱卖,或者规定土地券不能转让,避免成为市场的炒作靶子。如此,通过土地溢价消灭进入城市的无产者,培养庞大的消费群体。目前一些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建造农民新村换取农民的宅基地,通过使农民获得某些公司的股票换取农地使用权,将农民身份置换为工人。但不管怎么样的城市化进程,相同的一点是通过资产换取了农民的土地,农民无法享受土地今后上涨的增值收益,只是成为政府扶持的企业中的工人,对于农民而言,保障未必增加,风险却在增大。

  最后,缩小贫富差距的常用招数,是用行政命令强令垄断企业减少福利,如政府对中移动、对国有金融机构薪酬的限制。此举成本高而未必能收效,垄断企业的垄断福利成为社会痼疾。如果加大垄断企业的税收上缴比例,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对违法逃税漏税者进行惩罚,则不必通过行政命令,通过公开透明的税收制度,就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重要的是还培育了回报社会、尊重税法的理念,何乐而不为?

  好的目标需要充满善意又高效的手段去实行,以往的成功经验不能丢,以后的推进在于建立公平的市场化体制与公平的法律环境。

  (作者为著名经济评论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