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被矿业巨头忽略到可怕的程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10:29  自贡日报

  邱 林

  和之前的沉默不同,近期,必和必拓与力拓在铁矿石谈判方面态度似乎更加强硬。撇开中国,“两拓”把主要精力转向了与日本和韩国进行谈判,目的非常明显:希望利用“首发价格”倒逼中国被迫进行跟随。在需求旺盛和现货价格高涨的双重因素下,令中方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以往这个时候,为了有利于铁矿石价格谈判,必和必拓、力拓与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都是频繁找中国钢铁企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来谈。而去年末和今年初中国钢铁企业和中钢协门前都十分冷清,没有矿业巨头的身影。

  实际上,这种迹象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显露。一向被业界看做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热身前奏的“第九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去年10月在青岛举行,然而,过去积极参与的三大巨头这一次却集体缺席。这是近年来没有出现的局面。三大巨头甚至放出风来,称他们不打算前往中国谈判,而将双方会谈地点设在新加坡。

  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中,亚洲采用三对三的谈判模式,即日本新日铁、中国宝钢、韩国浦项对三大矿业巨头。其中两方首先达成新的协议价格后,其余各方均无条件跟随。但2009年和今年,矿业巨头均选择日、韩作为谈判对象,而将以宝钢牵头的中方代表拒之门外。如此看来,中国企业已被他们忽略到十分可怕的程度。

  市场分析师指出,三大巨头撇开中国,寻求与日韩企业谈判“首发价”,是想让中国被迫接受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即由三大巨头和日韩确定铁矿石价格,让中国就范。早在去年的谈判中,必和必拓就已经对与中方的谈判没有太多兴趣。中方与必和必拓、力拓去年已错过了谈判达成协议的良机,由于近期矿价攀升较快,双方分歧较大,在矿业巨头看来,双方谈判将是浪费时间。

  《澳大利亚金融报》日前披露的消息称,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已提高了2010年铁矿石价格涨幅预计,由涨价20%提高至40%。此预计结果是基于市场的最大承受能力得出的。因为铁矿石的现货价格已经超过2009年合同价的80%。据了解,上周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飙升至每吨134美元,创一年半以来的新高。不计运费,当前的铁矿石现货价格要比2009年度执行的每吨61美元的价格高出90%以上。

  目前中国国内钢材价格在涨,铁矿石现货价格飙升,供需形势与2009年相比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大巨头手握筹码,自然不着急和中国谈判。但这并不表示三大巨头要放弃中国市场。从2009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方数次在公开场合声明不会接受日本新日铁和力拓达成的降幅35%的首发价格,但是实际上中国企业已经默认了这一价格。

  在国内钢材需求和铁矿石需求普遍看涨的情况下,铁矿石由买方市场变为了卖方市场。中国在去年12月创出铁矿石进口历史次高纪录,再一次将中方在今年谈判中的地位限于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对于谈判的有关问题也亟待敲定。例如,2009年中国没有谈下长协价格,那2010年的价格是按什么基础进行谈判呢?中方至今也没有把这些问题理清。

  虽然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的最大市场,但需求大而散,而且牵头谈判的宝钢与其它企业的诉求并不一致。作为谈判主帅的宝钢不到一个月内,连续两次调整钢材出厂价格,累计提价500至900元之间,这一做法显然是给铁矿石谈判制造麻烦,导致谈判目标与筹码实际上并不对应。国内有评论甚至批评宝钢这样做是在为谈判对手加油。

  有分析认为,2009年,铁矿石谈判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可以说肉去壳留。2010年还这么做,谈判制度将会再次遭到破坏,谈判的基础没有了。现在,三大巨头又撇开中国,中方已无必要遵守此前的传统,应该进入自己的谈判时代。就算日本、韩国谈下的价格不符合中方的意愿,中国也完全可以不予跟进。

  当然,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的惟一办法,就是增加中国自己的铁矿石供给和海外权益矿的贡献。去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走出去”,武钢、鞍钢和华菱等钢厂都在海外矿山收购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以期取得未来数量稳定的铁矿石供应,为铁矿石谈判积累自己的筹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