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 东方亮
按理说,上周人们最为关注的,应该是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以及在数据发布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但发生在哥本哈根的吵闹,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职业习惯而言,笔者对经济数据的关注,远甚于关注未来的日子里地球的温度会提升多少,但是,在即将进入寒冬的季节,哥本哈根忽然成了一个白热化的战场,一个叫苏伟的战士,成了人们关注的人物。当然,苏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说的话,是代表他的国家。
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明白哥本哈根到底在争吵什么,而且,在哥本哈根争吵的人们所争吵着的一切,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其实是很茫然的。
影响笔者对哥本哈根认识的,还来自一批大学同学的观点,哥本哈根开会以后,笔者的大学同学班网,忽然变得热闹起来,以下的观点,基本引自班网的众说纷纭,这些同学,目前分布在全球各地,恕不一一注明,但笔者不敢把这些观点引为己有,特和读者分享。
把中国推到气候变暖的被告席,是不公正的。地球变暖,不是某一个国家一个短时期可以造成的。苏伟出阵,说明了中国充分意识到气候问题其实是主权问题不是环保问题。以前,中国有煤都运不出来,也没有那么多工厂,汽车也比较少,石油可以自给自足。中国是近十几年,排放才多起来,而美国和欧洲已经排放了200多年了,这账怎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哥本哈根打了一个爷爷和孙子的比方,一些国际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强调“爷爷排放多的,孙子仍然可以排放这么多或稍微减少;而爷爷排放少的,孙子也只能排放这么多或更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国外研究说,宠物的排放,比如一只狗狗,等于两辆SUV。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一个军营的排放,可能比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还大。美军的帐篷都有空调,几乎每三个人就有一辆悍马,只要到离开军营一公里远的地方,必然是悍马加上直升飞机,轰轰烈烈开过去。军营里,健身房加上24小时热水,还有全部的从美国空运过来的生活用品,美军环保吗?
世界公认的最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碳捕获方法,就是种草种树,植物是最好的、效率最高的碳汇。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种植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对减排贡献很大。中国林科院有两个研究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研究论文,经过估算,改革开放以来种植的人工林,吸收了中国同期20%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他们的研究得到国外的承认,也是现在中国和外国在减排谈判的时候的一个有力的论据。
不过,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植树造林不感兴趣,因为从中他们挣不到什么钱,与其植树,不如向中国推销昂贵的碳捕获技术和装备。液化的二氧化碳不能在地上储存,要向地下打几千米深的深井,直到油田或者气田,把二氧化碳储存到那里去。这费钱又费时,哪有种树那么便宜。西方推销这些技术和装备,是在打自己的经济算盘。
最早提出减排市场化机制的,是美国一个玩金融衍生工具的犹太人,无非是把气候也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号称“碳金融产品”,都设计好了,就等着赚大钱了。网络上正流行的一句话,“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套用一下,哥本哈根说的不是气候,是生意。
多年前,笔者读过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经济学家丹尼斯·米都斯主笔的,但在1993年和2004年,米都斯对他在1972年的观点,进行了两次大的更改,分别出版了《超越极限》、《增长的极限:30年后的更新》。此时重提米都斯的旧作,笔者是想说,人类从来是看不到自己的极限的,后人总比前人聪明。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