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宁
本周,有两场已召开的听证会很可能被记入中国的“听证民主史”。
周二,哈尔滨调水价听证会把举办方弄得颇显尴尬。会前,听证会一再延期;会上,主持人对仅有的几名消费者代表举手请求发言视而不见,眼瞅着被人当花瓶摆设,心有不甘的听证代表、退休职工刘天晓怒扔矿泉水瓶以示抗议。
周三,上海闵行区政府举行2010年度公交补贴专场听证会。类似的专项听证会该区集中安排了5场,为公交补贴预算听证系首场,接下来的4场专项听证会,也都涉及公共财政资金“惠民生”之投放,以及投放是否必要和合理。
闵行区的这场听证会全场爆满,听证过程争辩激烈,不但每个代表均有时间作不言客套、不讲情面的意见表达,在程序设定上还特意安排了30分钟的辩论环节。
综合每位代表轮番发言,公交补贴预算被指“三大不清晰”,由此提出的“三大质疑”是:8000多万元补贴预算怎么算出来的?钱花了,百姓所获好处为何看不见?补贴怎样监管,如何避免公交养“懒汉”?三大质疑每项都直击要害,弄得区建交委领导“难以招架”。
就这么着,代表们仍觉言犹未尽,进一步提出明年再开同样听证会,务必要有六项改进:一、为判断预算草案合理性,明年要在草案中列出对比数据;二、钱具体用到哪里,监督如何进行,归谁监督,明年当纳入预算草案之内;三、预算草案明年应当提前一周发给听证代表;四、老百姓听证代表比例太低,明年当提高比例;五、多数听证会代表不常坐公交车,明年该增加常坐公交车的代表;六、听证会代表产生过程应该公开透明。
该场听证会的最后一道程序是:赞同原因、反对理由、关注焦点等将悉数写进听证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委会作为初审该项预算草案的重要依据。
尤要强调的是,同一内容的听证会,闵行区去年就已经开过。去年也允许社区居民报名旁听,可旁听报名者却只有一人,弄得举办方颇为尴尬。今年报名旁听突破230名,最终选择50人参加旁听,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短短一年,从“听证民主”参与者寡,到争相报名且争辩激烈,变化缘何如此之大?经早报评论员梳理,以下三个关键词起了决定作用:
诚意——听证会提前半个月通过媒体、网络公开告知;报名旁听不再计较是否有上海户口,只要在闵行区工作即拥有同等权利;报名旁听方式灵活,网上、电话一样受理。
有问必答——尽管代表们轮番提问,甚至言词犀利,但区建交委主任作为官方代表不急不恼,耐心坦诚。
“坐正位置”——主持人对每位代表不带“偏心”,充分尊重并确保每位代表发言权、知情权、提问权和质疑权,会议虽争辩激烈但意见表达相对充分,气氛宽松不失“真和谐”。
“听证民主”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对容易操作的一环,有没有诚意是“听证民主”能否广纳民意的前提条件。“听证民主”如是,相对较难的“选举民主”何尝不如此。顺便回顾一段历史,早年延安抗日民主政府选举,边区选民绝大多数目不识丁,但依靠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真诚信念和政治智慧,广大选民通过“认人投豆、烧香点灯”等朴素形式把实现民主权利搞得有声有色,选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边区人民当家作主的“盛大节日”,而当时共产党虽处于“局部执政”状态,却为赢得社会各阶真诚认同提供了有力的道义和法理支撑,对共产党最终走向全国执政影响深远。
通过对以上两场听证会夹叙夹议,人们当可作出较一致的价值判断:只图形式混个虚名的听证会不开也罢,类似闵行公交听证这样理当以质询为主的听证会应该多开、经常开,每逢民生决策或公共政策制定都该如此办理。据此,我们还要建议,上海各级人大及政府,当总结闵行公交听证之做法,一方面促使“闵行听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则在全市范围推广普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