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满平:管理好通胀预期还需引导和化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 08:08  每日经济新闻

  刘满平(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将管理通胀预期列为今后几个月宏观调控的工作内容,引起了“刺激政策可能退出”的揣测。虽然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回升,但回升的基础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表明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还需持续。此次决策层公开表示对通胀预期的担心,显示政府谨慎警惕、未雨绸缪的心态。

  通胀预期来自何方?

  我国的CPI、PPI已连续几个月负数运行,大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从传统的通胀定义和成因上分析,今年或明年内发生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为什么社会上的通胀预期却不断上升呢?

  首先是经济加速复苏,总需求扩张拉动物价回升。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9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3.9%,增速高于8月份;CPI、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显示总需求的持续扩张显著增强物价上涨动力。

  其次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催生全球性通胀威胁,国内市场上大量的货币投放——前三季度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加剧了通胀预期的产生。

  再次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尤其是石油价格,自9月30日以来从66美元/桶轻松跨过70、75、80美元/桶3个关口;黄金价格突破历史新高;有色金属等涨势如虹,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最后是国际热钱再次涌入,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依然维持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使得通胀预期大大增加。

  通胀预期如何管理?

  实际上,通胀预期与现实的通胀还不是一回事,但是它通过不断积累可以促使通胀发生,而且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管理、引导和化解通胀预期:

  一是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避免经济回升过急,从而引发通胀。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从结构上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在4个百分点左右徘徊,还不及1999~2000年经济不景气期间的5.5~5.7个百分点。这说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增长靠投资”的局面还没有实质性改善,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话,全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二是加强货币量的调控,有效引导通胀预期。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今年新增信贷将达9万亿元左右,明年的信贷如果突破10万亿元,可能会引发通胀;如果明年信贷投放过少,一些长期项目的后续资金可能跟不上,从而造成烂尾工程或半拉子工程。因此,明年信贷过多、过少都将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需要提前对信贷结构、信贷规模进行微幅调整,如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进行“窗口指导”等。

  三是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一旦国内农产品价格涨起来,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前几年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可能会重现。

  四是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管,防止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从而避免诱发通胀。目前我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其他经济体,而美元持续走软,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国际资本已在此方向上不断累积大量筹码,未来一段时间热钱流入压力还将持续加大,国内面临资产泡沫继续膨胀的压力。

  五是加强民间非理性通胀预期的引导和化解。目前所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的背后,其实与通胀预期的抬头有着莫大关系。有必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公众明白,我国通胀既无近忧又无远虑,并保持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透明,让大家能够看清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方式,以便让公众有一个正确的预期。

  六是在行政、制度方面可做一些调整。如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正确引导消费者预期。另外,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慎推进,以免其成为物价上升周期中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