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让别人认识自己需要更长久的等待,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启蒙和塑造则是只争朝夕。站在提升软实力的层面,中国自身文化事业的改革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度推进
□ 文 高昱
最近新闻热点不少,近的如重庆打黑反腐风暴、中超夺冠乱局,远的有奥巴马荣获诺奖、全球经济回暖迹象纷呈。作为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我还关注另外两件事,近的是《财经》杂志人事动荡,远的是万里之遥的法兰克福书展。这两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有五千年璀璨文明但又在过去一个半世纪被主流文明边缘化的中国来说,在重新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须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是: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仅仅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你兜里有钱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有文化。
经历了中国威胁论和去年奥运火炬欧洲传递风波之后,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被认为是向西方社会展示中国软实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绝佳舞台。法兰克福书展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展,被称作“文化奥运会”, 每年在书展上达成的版权交易份额约占世界全年总量的75%。今年中国是书展的主宾国,不仅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莅临10月14日的开幕式,更派出了包括余华、苏童、莫言、铁凝、王蒙、刘震云、阿来、安妮宝贝等100多位作家、1000多名艺术家在内的豪华阵容,筹备了600多场交流活动。
中国知识界如此劳师动众,更有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出访西方世界的压阵,自然是希望推动中西交流对话,尤其是推动西方社会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误解,以平等友善的眼光看待中国。
但这显然是远非一次活动可以见效的大命题,甚或因为误解和偏见的存在,使活动本身产生新的麻烦,就像代表友谊和平的北京奥运火炬在英国、法国传递所遭遇的敌意那样。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几年里,相比之下,中美之间政治、经济矛盾多,文化、思想冲突少,中欧之间则正好相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文化更多元、更遵循实利主义,而欧洲对自己悠久的文明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强盛要自傲得多,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知识界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对于中国执政当局来说,必须明白“人心之间可能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道理,欲速则不达,以足够的耐心、宽容和技巧对待冷眼和敌意。
如果说让别人认识自己需要更长久的等待,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启蒙和塑造则是只争朝夕。对外交流最大的困难在于,从来没有一只耳朵能被嘴巴说服,因此,中国自身文化事业的改革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度推进,这非常有利于中西方知识界在一个共同平台上展开对话。以图书出版为例,从规模上中国已居世界第一,但与几乎所有的行业一样,我们是世界出版大国而非强国,在海外主渠道更很难看到来自中国的汉文或翻译版图书。同样的,中国的电视、报刊等文化事业也距离市场化、国际化有很大距离。《财经》杂志最近出现的纷争,正是国内新闻传媒的投资、运行与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的典型案例。
另一个可资对照的案例是,中国的电影行业因为放开较早,近几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而且艺术性、多元性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同时并没有带来监管者担忧的意识形态上的混乱。当前,中国政府正着手出版社的转制重组,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广电事业制播分离和频道改革也在进行。我们希望包括新闻传媒在内的更多文化事业也得以加入这场以“行政许可松绑”和“市场配置资源”为关键词的改革浪潮,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富活力地呼吸、思考、表达,让我们声音更响亮、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