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陆资本进台湾谁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1日 15:35  《新财经》

  文/本刊记者 王雨佳

  大陆与台湾实现“两岸三通”,台湾就进一步向大陆敞开了大门。对于台湾经济和台湾企业来说,大陆企业的大手笔资金,是最大的吸引力

  “去年,马英九先生和胡锦涛主席把

  两岸关系带向了新的阶段,不只是和谐,而是合作。在合作阶段,目前最受台湾社会关注的,是台湾要吸引各方面的大陆资金入台投资。”台湾著名财经媒体人童再兴这样认为。

  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起,中断近十年的两岸协商机制恢复了直航,双向三通也基本实现。2009年4月,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签署了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授权台湾“金管会”和大陆的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协商签订备受两岸关注的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MOU”)。如果MOU顺利签订,两岸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将实现双向互通。4月30日,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宣布,大陆境内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DII)在台开户后,就可以投资台湾的证券和期货。

  2009年6月30日,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宣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30日起生效实施。

  台湾人是怎样看待这次机会的?对于大陆商人来说,台湾能否成为一个淘金宝地?

  台湾,一个饱和的“红海”

  “陆资入台,长处、短处、机会、威胁都存在。我觉得,最大的吸引力是13亿人口的力量,这是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不单单是对台湾的吸引力。”台湾礼正证券总裁毛仁杰说。的确,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于陆资入台,台湾企业界还是普遍看好。7月1日,在两个“许可办法”生效的第二天,台股平开高走;终场加权指数大涨146点,涨幅超过2%。在台北外汇市场,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也有上升。

  然而,对于大陆资本,台湾金融界“大佬”们的态度却相当谨慎。前任台湾当局“行政院”秘书长魏启林表示:“MOU的签订,对台湾的银行业是有利有弊的,事实上台湾未必有竞争力。”

  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以资产规模计,台湾是亚洲第四大银行业市场,但这一市场高度分散,有大约40家本地银行,30多家外资银行和几百家基层银行为2300万台湾人提供服务。2000年以来,台湾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一直低于1%,处于一个相对疲弱的水平。可以说,台湾的银行业是不折不扣的“红海”。

  台湾的一些银行只有一两家分行,而大陆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拥有成千上万家分行,市值也位居全球前列。“大陆的银行规模大,台湾的银行是没有办法竞争的,贷款的时候,利率可以降低。而且,他们几乎是全球最安全的银行,能提供最安全的贷款。他们进来以后,台湾的银行有可能只能做二流生意。”魏启林说。

  台湾幸福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邓文聪表示,大陆企业来到台湾市场,好比“巨人来到了小人国,巨人的一粒米就是小人国人的一碗饭。”实际上,台湾的保险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已被充分细分,台湾人基本上已经买了至少两张保单。所以,台湾的保险业,基本上也是一个“红海”。保险业与银行业不同,规模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营销网络的搭建和销售团队的素质则非常重要,而后者,刚好是大陆保险公司的短板。“两岸金融界整合之后,大陆企业入台要的是什么?不是经营权,大陆应该说,台湾兄弟,我们大陆市场需要你们的技术、人才、创意。我们一起把市场做大,避免欧美人进来,我们是自己人,共同享受,这是好事情。”邓文聪说。

  事实上,台湾的经济总量虽然不如大陆,但台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比大陆企业强。而且,台湾市场整体制度比较健全,工商服务体系完备,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也远远领先于大陆。

  “很多人问我,如果台湾有值得投资的地方,为什么那么多台湾人到大陆来投资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说,“现在是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最好时机,以一点小钱收购台湾企业的股份,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台湾岛内的市场并不是重点,投资是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经验,学习他们开拓市场的经验,特别是,如果能参与到台湾的产业链结构里面去,对大陆企业而言,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

  实际上,不管是看中台湾的市场还是台湾的经验,目前已经有好几家大陆企业入台投资,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中国移动。4月29日,台湾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远传电讯发布消息,中国移动收购了其12%的股份。消息一出,该股当日早盘涨停,并达到四个月以来的最高位。第二天,台湾股市暴涨378.51点,涨幅达6.74%,创下自1991年8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8月,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访问台湾,台湾《工商时报》的新闻标题是《王建宙旋风》,他在台的演讲座无虚席。“并不是王建宙特别吸引人,而是他身后的中国移动广大的市场和资金特别吸引人。”毛仁杰说。

  台湾企业界对大陆企业的“一点小钱”,显然非常看重。

  是大陆的机会,

  还是台湾的机会

  毛仁杰是台湾资深的基金经理,有“股神”之称。他说,从2004年到现在,他放弃了美国、日本等市场,只投资大中华市场。他表示:“从前瞻性的角度而言,大中华市场是全世界本利比最高的市场,成长性最高。所以,陆资入台也好,台资入大陆也好,都在这个成长的趋势轨道上。陆资入台的发展,绝对不是看今年或明年,而是看未来的五到十年。”

  “目前,如果按照台湾的法律,大陆投资者在台湾可能一块钱都赚不到。在台湾股市,对大陆的机构投资者的限制还是很多。不过,如果等到所有的制度都完备了,赚钱的机会也失去了。”毛仁杰觉得,“企业家与所谓的学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瞻性和敢于冒险。”

  事实上,台湾的确有一个机会,大陆没有,那就是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台湾被称作中小企业创业的天堂,台湾的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资本不到1亿人民币,上市以后,资本成倍膨胀,创造了无数富翁。魏启林介绍说:“台湾能够在国际上竞争,就是制造业的效率。台湾建构中小企业的政策十分完善,台湾银行业拥有长期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而且,在我看来,遍观两岸四地的几个证券交易所,台湾可能是华人地区中小企业IPO最有效率、成本最低、最透明的地区。”因此,对于投资成长型的企业而言,台湾的机会要比大陆更多。

  毛仁杰认为,在选择企业投资时,私募基金通常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个角度,当一个企业被严重低估时可以买入,比如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有的私募基金会把整个公司全部买下来,将来市场稳定了,再高价卖出。然而,今年,台湾已经没有这样的企业了。第二个角度,应该是陆资入台最好的赚钱方式,大陆投资公司选择一家不好的公司,用好的经营管理注入这家公司,业绩改善之后,把这个公司包装、资本化,最终上市。

  “公司小的时候在台湾挂牌,长到中型,到香港挂牌,长到大型,就到上海,来跟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竞争,本利比最有成长性的大型企业都在A股市场。”毛仁杰说,“在这个模式中,有一个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大陆的资源:大陆公司在大陆市场的人脉,物产、采购……这些资源的注入,会从根本上提升台湾企业的业绩,让它具备上市的资格。”

  大陆企业为台湾企业付出资金、人脉、物产、市场……这究竟是台湾企业的机会?还是大陆企业的机会?

  陆资入台的障碍

  正如毛仁杰所说,目前而言,陆资入台还只是一个概念。

  “我到大陆四年,现在杭州开设金融培训学校。我希望,在未来金融人才能够在两岸四地互通。然而,现在两岸四地的限制性证书有十几种,一个金融从业者很难把这些都考完,希望两岸四地尽快打破这些限制。”林先生对目前“我的算数,你的不算数”的金融证照制度很无奈。实际上,在两岸经济的互通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别看我们跟台湾同胞同根同种,但是不同的地方很多,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刘震涛说。而且,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相对特殊,一般的大陆人可能很难理解。“比如说遇到游行队伍,你也去凑热闹,还没做什么事,就可能被打一顿。”

  事实上,台湾当局对于陆资合法权益保护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2009年4月,刘震涛在博鳌论坛上问萧万长,陆资去了台湾怎么保护?萧万长说,我们的法律很健全,美国人来了都没问题。刘震涛说,美国人是外国人,大陆人是中国人,两者根本不同。以台商来大陆为例,我们就花了很大力气在保护,矛盾很多。萧万长听了之后说,这个问题是要考虑。

  从1988年蒋经国开放台湾人到大陆探亲开始,大陆方面一直在探索,包括台商的流动、纳税、定居、犯罪问题,等等。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出台,1999年又出台了《台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用了整整十多年时间,大陆方面才把法律体系构建起来。而且,中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行政协调处,刘震涛就是第一任台商投资协调处处长。

  实际上,陆资入台会引发一系列震荡,一大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投资台湾,大陆人就要在台湾常住,但按照台湾现在的法律,大陆人在台湾三个月,必须回大陆一趟。还有劳动保险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如果大陆企业应该有的保障权益得不到的话,可能会使陆资入台遇到障碍。”

  “我认为台湾当局要进一步放宽陆资入岛的产业限制,把门再开得大一点。”刘震涛表示,目前台湾当局只对大陆投资者开放了一些普通产业,重要的都没有开放。比如说石油。还有不少工程项目,也只能进钱,不能进人。另外,大陆资本去参股台湾银行,所占股份不能超过10%,并且不能参与经营,不能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台湾当局应该在公平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这样才可能使陆资入台更加顺利。”

  记者观察 

  台湾——拿什么吸引大陆入资

  台湾市场是个不折不扣的“红海”,每个市场都被细分得不能再细,每个概念都被迅速推向市场,变成真金白银,我们熟知的85度C、仙踪林都是如此。指望大陆企业去台湾开疆拓土,别说台湾人,就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但是,中国移动去了,据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兴致勃勃地想去台湾市场一展拳脚,这确实引起了台湾社会的注意。毕竟,这些央企靠的是规模效应,他们背后有13亿大陆人民做后盾。

  当然,大多数台湾企业家对陆资入台都连声叫好,虽然嘴上说的是“两岸互惠合作”的口号,心里想的也许是另一回事。直接去大陆投资,台商要打通关系、人脉,还要忍受夫妻分离之苦……这些年的辛苦,早就给台商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如让大陆人过来,用大陆的资金把台湾人的创意、技术变成现实,然后打包上市,岂不快哉。

  然而,大陆商人也不是傻子,凭什么给台湾企业投资?这才是关键点。台湾人之所以自信满满地认为大陆人一定会掏钱,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好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创意得以落地,中小企业得以孵化、融资,最后顺利上市,大陆商人能够获利。但是,这个制度,中国大陆没有。因此,舍近求远,去台湾投资成了私募基金们很好的选择。事实上,私募基金最喜欢的是成长型企业,但是,就连台湾人都知道,大陆经济的主角——中石化、中移动用不着私募基金帮忙,大陆的A股市场也是大企业的天下。

  两岸应该打破壁垒,进一步开放,开放永远比封闭好。毕竟,就是借了开放的光,我们才发现,原来,一个好的制度就可以拉来投资。以后,如果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家们可以去台湾做生意,应该能学到更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