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斯特罗姆:揭示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 01:57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记者 吴挺

  自196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这项殊荣似乎只属于男人的世界,直至昨天,76岁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改写了这一延续了40年的“铁律”。实际上,奥斯特罗姆还打破了诺贝尔历史上另一项纪录,即同一年度的系列奖项里,第一次有5位女性一起折得桂冠。

  1933年出生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终生致力于人和自然资源相互作用的研究。

  中文名字:欧玲

  政治学家问鼎经济学奖同样令人意外,连她自己也颇感震惊。在获悉得奖消息后,这位年过七旬的美国老太难掩内心的意外和喜悦,通过电话告诉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审委员会。“有很多、很多人非常勤奋,被(科学院)选中获得这一奖项,是莫大的荣幸。”她说道,“我仍然有些震惊”,“我感觉像在天堂。”

  瑞典皇家科学院此次选择奥斯特罗姆是“源自她对经济治理的分析”,认为她的工作证实了如何让集体组织成功地管理公共财产。“奥斯特罗姆挑战了传统知识,即公共财产管理不当,应该由中央权力来控制或进行私有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语说道,“基于对使用者管理的鱼类、草地、森林、河流及地下水流域的大量研究,奥斯特罗姆的结论是,(这种管理的)结果通常比传统理论预测的要好。”

  上世纪90年代,奥斯特罗姆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分别考察了个人使用的自然资源治理——森林、渔业、油田、牧场及灌溉系统——成功和失败的办法。其研究显示,地方团体在管理公共资源方面通常比外部权力机构强加管理的效果要好。

  “官僚主义有时并不能掌握正确的信息,而市民和资源的使用者却能,”她昨天如此解释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对于诺贝尔奖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奥斯特罗姆表示自己还没想清楚如何处理。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特别列举了奥斯特罗姆在尼泊尔一处水坝上的研究,认为她的研究把非市场机构的分析“从经济学分析的边缘带到了最中央”。

  1997年,奥斯特罗姆第一次来到中国,访问了首都北京,她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欧玲。2007年夏天,奥斯特罗姆和丈夫(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第二次访问北京。今年8月,第三次访问北京,并与北京奥斯特罗姆学友会成员联欢。

  奥斯特罗姆夫妇十分重视中国文明的发展,认为中国文明很有发展的潜力,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奥斯特罗姆便出任了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主席,1997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现在,她是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阿瑟·本特利讲座教授,任该校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制度、人口与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其重要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已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中文等多种文字。

  多中心理论一直都被看好

  奥斯特罗姆其他重要著作有《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以及《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行政学、公共政策、发展研究等诸多领域享受很高的学术声誉,其首创的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已经被公认为美国公共选择的三大学派之一。目前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资源与发展的多中心理论制度基础研究,为发展中世界进行政策咨询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多中心理论由奥斯特罗姆夫妇共同创立,在公共经济的研究中,他们揭示了在市场与国家以外发现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从而奠定了多中心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多中心理论被统一标签为新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流派之中。虽然多中心理论的学术背景是政治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且在这些领域有着甚为广泛的影响,但这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跨学科的,其理论的内涵、实质与影响就远远超出其学术背景所及的领域,如在经济学领域,其影响就甚为惊人。凭借这一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了美国塞德曼政治经济学奖,而且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强有力竞争者。

  奥斯特罗姆今年已经76岁高龄,但依然精神抖擞,保持一贯的工作习惯。她的名著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此书中译本由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著作。

  她和她的丈夫所建立的多中心研究网络(polycentrici circles)已经遍及世界各国,他们建立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在国际政治学界、行政学界以及经济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公共选择领域里,已经成为布卢明顿学派(Bloomington School)。

  奥斯特罗姆夫妇十分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及其发展。目前,每年都有2-3名中国学者和学生到其创办的研究所系统学习其宏观和微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期一年,为中国学者的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