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2009年7月份的一系列经济统计数据,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8%,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8.2%。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底今年初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以来,这两个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数据,基本上一直处于下降之中,至今未有改变。
在前不久公布我国今年上半年GDP出现7.1%快速增长的消息以后,舆论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回暖企稳。而由于上半年信贷达到前所未有的7.4万亿元,舆论还普遍认为,既然经济复苏已成定局,现在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应该进行必要调整,而近段时间股市、楼市的双双暴涨也似乎增加了这种主张的说服力。但是,7月份CPI、PPI继续出现的双降态势,表明我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忧虑,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不足正对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起着抵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显然是不够理性的。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CPI、PPI显然是两个比GDP更重要的数据,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一定的民生状态。CPI持续走低,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对民众的消费能力形成了短时间里难以克服的影响。而PPI的走低显然是与其“配套”的,它又表明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下降,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也处于僵滞之中。这两个数据的低迷其实已经勾勒出了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不容乐观的循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消费市场萎缩,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倒闭,职工失业,社会购买力下降,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难以改变。最新统计数据已经显示,居民生活日用品依然供过于求,已经反映出这方面的现实问题。
消费市场的低迷意味着经济企稳回暖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虽然使GDP增速保持了一定水平,但由于外需和内需市场都未能及时复苏,单看GDP增速这个数据已经不能准确地把握目前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现在只有投资这一驾车“单腿独行”,经济复苏的质量显然不高。
CPI、PPI双双持续下降的态势,决定了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过度宽松。对于前期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关方面也必须有足够的反思。最近,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的蓝皮书指出,上半年的“天量”信贷中,中小企业只得到了8.5%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央行提出了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这种动态微调并不表示货币政策的转向,虽然它也包括了信贷额度可能有所减少,但更重要的是在贷款方向上必须有所调整,更多地惠及中小企业,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以此来保障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推动消费市场真正复苏。(作者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