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2009年成品油价格第三次上调 > 正文
《投资者报》评论员 席梁村
6月29日晚,国家发改委发布调价指令,国内汽柴油批发价均从6月30日起上调600元每吨,这是五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第二次发布油价上涨的指令,此时,通胀的预期已经较五周前更为强烈。
涨价的理由,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一是国际油价的涨幅到了调价的标准,二是中石化将出现炼化环节的亏损,此前中石化已经放出消息,若国际油价涨到70美元以上,炼化将出现亏损,而在近期国际油价再度上涨并一举突破了每桶70美元的大关。
每次都是这样的逻辑和程序,国际油价上涨,中石化喊亏,国家发改委顶不住中石化的压力而上调成品油价格,消费者开始抱怨石油行业垄断和由此推高的虚高油价,接下来却又是国际油价上涨,又是一个涨价的轮回。在这中间,公众似乎很少注意到闷声发大财的中石油,借着中石化喊出来的涨价东风,中石油可以把国内开采的每桶开采成本6到8美元的石油,按国际油价每桶60到80美元的价格卖到国内市场的,暴利空间令人咂舌。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能看到中国石油行业中的半拉子改革现象,这种改了一半的改革造成了现在中国石油业中诸多匪夷所思的怪现象。
1998年,为了政企分开,实现市场竞争,石化工业局撤销,其资产以长城为界,拆分成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拥有了大部分原油开采业务,中石化则以炼化为主。之后,中石油、中石化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分别实现了海外上市。在这前后,拆分几乎成了改革中的流行词汇,电信行业被拆分为南电信、北网通,电力行业被拆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革绝对是个进步,但令人失望的是上述诸多领域几乎都是半拉子改革,只改到既得利益着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难以推动下去了。以石油行业为例,拆分成两个公司之后,就应该放开石油价格,但是政府因为种种考虑,迟迟没有放开,这就让石油公司有了口实,对着市场说政府,可以将经营不善的责任推到政府身上,即使自己经营真的不好也可以用价格管制来掩盖,来索取巨额财政补贴;对着政府说市场,要求油价与国际接轨,把国内开采出的原油卖出国际油价的高价,虽然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国企领导人,但既然走向市场了,海外上市了就要领到国际水平的高管薪酬了,这可能是海外上市对中国国企为数不多的改变。
即使价格不能放开,中国石油业的改革应早就应该走到下一步了,打破行政垄断,让民营企业进入石油业参与竞争,以此提高效率,降低垄断价格。在巨大的垄断力量面前,中央政府早就公布的非公三十六政策迟迟难以落实,不但如此,中石化、中石油反而趁着市场化的东风,气吞万里如虎,掀起了石油业国有化风潮,原本占大半江山的民营加油站被两大石油集团迅速收编。
这样的半拉子改革,没有让我们看到中石油、中石化两兄弟在在市场竞争上的刀光剑影,而作为国资委的左右手,同一个大老板的两家公司,却似乎配合默契,一个年年喊亏损,要补贴要涨价,一个却从消费者和企业身上赚取惊人的垄断暴利,成为了亚洲最赚取的上市公司。
企业是赚钱的没错,国企是替政府赚钱的也没有错,政府是拿钱为民众谋福利的,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作为国企的中石油应该严格执行国资经营预算,将利润全部上缴国资委或财政部,但现在包括两大石油公司在内的绝大多数央企更喜欢把赚取的垄断利润去大手大脚的投资,甚至是很多风险的投资。即使现在没有实现国资经营预算,以收取暴利税的形式替代,但现在中石油的暴利税只占到了利润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这三分之一现在也无法看到是否全部投放到社保、医保等居民福利上了。
这样的模式,难怪每次油价上涨都会刺激消费者痛苦的神经,这是一个在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中两不靠的半拉子改革模式。
有几种改革模式可以比较。
第一,完全的国家经营石油模式,比如叫中石油中石化合并为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的暴利可以对冲中石化的炼化亏损,政府给企业制定一个成本底线于盈利区间,超出部分利润全部归财政,逼宫涨价的事情就再不会出现,理论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即使维持现在的高油价也会有更多的利润流入财政而不是企业。
但这样做的风险,一是企业成本没有科学的考量,效率仍然会降低,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实现低油价,这虽然会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但却不利于节能减排,依然是走的低油价支持制造业,进而补贴全世界的老路。
第二。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式,石油开采、进出口贸易与批发零售环节全部对其他行业国企与民企放开,用竞争来提高效率,用效率降低垄断价格,这样政府不但不好流失税收和收益,而且不会以低油价补贴全世界。
这样做的风险,可能是政府现在担心的行业恶性竞争与随着而来的混乱秩序,但中国众多从行政垄断放开到市场竞争的行业都没有出现这样可怕的局面,而且可以从国企间的竞争先开始,除了三大石油公司,中化、保利、珠海振戎等国企早都对石油业摩拳擦掌,何妨先不放开国企竞争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