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万亿靠检查组不如靠公众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7日 15:14  燕赵都市报

  □张贵峰

  自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下旬,中央纪委等部门派出第一轮24个中央检查组之后,近日,中央再派24个检查组赴各地,对今年新增4万亿元中央投资进行全程跟踪。据悉,在首轮检查中,没有发现将新增中央投资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等严重违反规定的情况,也没有发现违纪违法行为。(《中新网》4月6日)

  应该说,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针对4万亿投资的落实情况,中央连续派出两轮检查组进行紧锣密鼓的检查,显示了中央在4万亿投资监督这个问题上的决心和态度。但是,网友们仍然流露出一些担心和疑虑,显然对这种检查不那么放心。

  问题恐怕就出在,这些以“检查组”形式出现的4万亿监督,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制内的同体监督。一方面,这种监督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很难让社会公众充分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无论是监督行为本身,还是具体效果,尚需外部监督来验证。

  据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的介绍,“4万亿元投资涉及几十万个项目,时间跨度为两年”。这意味着,24个检查组,平均每组将要负担上万个投资项目的检查、监督任务———显然,即便是检查组能够多轮反复派出,如此繁重的检查监督任务,也可能让其力不从心,很难充分胜任并圆满完成的。

  更根本有效的办法无疑是将4万亿的检查监督直接交给社会公众,以他们无所不在并且是高涨的监督热情来保证4万亿投资的有效使用。十三亿双眼睛,对应“4万亿几十万个项目”,意味着,每个国民所对应的监督金额只不过区区300多元,或者每个投资项目将有成千上万人紧盯。如此一来,不仅监督效能将提升到无微不至、纤毫毕现的极致,而且监督成本也势必最大程度降低———来自公众的直接监督,几乎无需政府支付任何额外的行政成本、公共开支,起码那些反复下派检查组的监督成本可以完全节省下来。

  但是,要落实具有低成本、高效能等诸多好处的社会公众直接监督,一个基本前提必不可少,那就是,必须做到4万亿投资详情的充分公开———每个项目的资金究竟是多少,具体用途、目的到底是什么,负责人和实施主体都是谁。毫无疑问,有知情才可能有监督,而且知情越是充分彻底,监督的针对性、效能才可能越大。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4万亿投资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虽然,在律师严义年初提出公开“4万亿”投资的项目、资金和监督等细节的申请之后,发改委已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4万亿元投资用于各重点领域的情况,如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投资约150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1500亿元,等等。但这一“披露情况”,还相当粗略、梗概、笼统,既谈不上充分详尽的知情,更无法以此为基础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

  必须充分认识到,4万亿投资不仅涉及到眼前非常现实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保增长、保就业的经济问题,而且事实上也是一个健全财政民主、落实公民权利的法治问题———充分重视并落实好后一个问题,既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长远来看,也是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途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