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庭宾
昨日,官方统计公布: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6%,符合本人在4个多月前所作出的趋势判断。
去年11月2日,本人撰文《期待更积极的货币政策》指出:展望未来,看不到短期内中国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任何迹象,而且敢于在此判断,如果货币政策不转向积极,仍然保持着现在这种不咸不淡的从紧调子,中国的CPI很快(半年内)将趋近于零,甚至出现通货紧缩。
该文还强调指出:“更进一层而言,如果货币政策不积极救市,那么再多再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都是无源之水,不仅效果上事倍功半,最麻烦的是最终将使财政消耗不起。”
今年“两会”上,高达9500亿元的国债计划已经开始印证。
此文的背景是,此前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此分析未来通货膨胀趋势:“我国经济中既存在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也有物价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总体来看,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此讲话发表前的10月24日,正当上证指数二次探底至1825点之时;此后的10月27日,上证指数再次大挫6.32%,1800点保卫战溃败。
所幸的是,当时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迅速启动,决策层其后很快调整货币政策,确定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并紧急采取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推出了十大产业规划等强有力行动。
然而,几个月来,CPI增幅仍然连续快速下滑,在2月份达到了-1.6%,即使剔除去年与今年春节时间错位因素,实际CPI增幅也已经在正负之间。
为什么在财政政策已经非常积极、货币政策明确“适当宽松”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依然急转直下,大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呢?
这里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由于前期国内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本来就处于泡沫期的经济下滑,形成了消费和投资的负性循环。二、全球金融危机迅速扩大化,严重萎缩了西方国家的消费,导致我们的出口逆转。第三个原因是,货币政策虽然在过去几个月中有所转变,开始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货币政策仍然比较保守,未能达到“适度宽松”的要求。
这在近日来的表现尤为明显。2月24日,一位相关部门官员称:由于中国经济还没有到通货紧缩的程度,目前并没有继续降息的紧迫感,更不能跟随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将利率降到零区间。3月2日,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前官员甚至大胆断言:市场开始担心通货膨胀。再次让市场狐疑不定起来。
无论如何,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利率已经纷纷接近于零,在中国CPI增幅已经降到0以下,仍然保持2.25%的利率(人民币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在中性存款准备金率为8%的情况下,当前存款准备金却仍高达13%~15%;在目前央行仍存有高达4.4万亿元央票。这样的货币政策仍未能坚决贯彻“适度宽松”的指导思想。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货币政策仍然继续保守,不果断降息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上证指数有可能守不住2000点,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一旦A股跌破这个关键点位,那么市场信心人气很有可能溃散,并可能向下再创新低,届时将进一步循环恶化国内消费和投资。
诚然,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是,当下中国拯救经济,避免“硬着陆”,没有积极的货币政策是万万不能的。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联系邮箱ztb6666@tom.com)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