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新:山寨精神的攻坚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17:02  《中国商界》杂志

  “草根精神”从来就像万花筒一样,不同的角度总能看到不同的色彩。作为其代表之一,“山寨精神”也是如此。

  文/刘娜

  面对“山寨”的风行,学者们已经探究出其蹿红的经过:“山寨”最初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直到文化领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山寨文化”就这样形成并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我们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非主流精神,即“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山寨精神”。有人说这个东西太低俗,有人说它蕴含着一些造反意味的精神内核,有人偏说这是小人乍富的心态,也有人说它是一种饱含创意、富有创新的挑战精神。

  “草根精神”从来就像万花筒一样,不同的角度总能看到不同的色彩。作为其代表之一,“山寨精神”也是如此:有人从中看到了贪图便宜、低俗粗糙,也有人从中看到了个性创意、大众潮流;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同样也有人对其肃然起敬、乐在其中。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评价,都不能忽视掉“创新”——这一“山寨精神”的攻坚力量。

  “山寨”以模仿起步

  “山寨”初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有些产品乘机混水摸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那么真正的“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

  新浪博主王冉曾撰文说“山寨文化”泛滥是件丢人的事情,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和讽刺。对“山寨文化”进行批驳的远不止王冉一人,不少专家、评论员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给“山寨文化”定性为“盗版文化”、“强盗文化”。

  浙江工商大学一位社会学博士认为,“山寨品牌”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跟风大牌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可以说它只是满足了特定人群对品牌的需求。它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有些甚至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引起争议。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也表示,一些“山寨手机”冒用其他品牌的外观设计,从法律角度说,其实侵犯了正规厂家的知识产权。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质疑“山寨文化”的实质是剽窃,这观点虽然有点过激,但冷静下来看,“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一个无序的市场所带来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山寨产品”再借这样那样的堂皇借口,毫无约束肆意发展下去的话,动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市场是早晚的事情。

  而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更是直截了当表明立场,“对‘山寨’不能过于宽容”。他认为,“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既然是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换了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以前在图书市场上出现的‘全庸著’、‘古龙新著’,放在今天不也可以叫‘山寨版’吗?难道因为换了种名称,就可以说他们不是在利用原作者的名气吸引眼球,就不是在打擦边球了吗?只是因为目前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有些责任还比较难追究。比如,一些商家请个长得很像某明星的人拍广告,还模仿其动作,这种‘山寨明星’广告,目前就难追究商家的责任。但在一些国家,一些明星名人的动作、签名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对注册商标、广告的保护也非常完整。”

  “有人说应当鼓励‘山寨文化’,认为‘山寨’本身也是创新,我看不然。对‘山寨文化’的存在应该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不能提倡。对它的存在和流行,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否则谁来搞创新?”葛剑雄说。

  “山寨”自主创新力量的表现

  对于“山寨文化”今后的发展,各方面的专家虽然观点不同,但却不乏真知灼见。有专家认为,不能将“山寨文化”一棒子打死,有的甚至认为“山寨文化”利大于弊。

  在中国电子报资深记者左延鹊看来,“山寨”极具创新又不怕丢脸。“个人认为,‘山寨现象’是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变革的特定产物也是必然产物,其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不会产生大的改变。其实IT产业出现了‘山寨产品’并不可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产品’也并不可怕,最怕没有创新,只想着日日拿,次次拿,乐此不彼,最终依然难逃抄袭的命运,无法摆脱低质量的观感。”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则撰文称,“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于世,用者多多,跟“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属性、平民属性密不可分。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草根平民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品”才有了巨大市场,才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来讲,“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堂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便民实用、更新速度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他认为,“山寨产品”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在他看来,“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看来,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李宗桂表示,“山寨精神”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毫无疑问,“山寨文化”框架下的“山寨产品”,容易甚至有的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应当加大维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运用法律力量,运用道德力量,运用社会舆论,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束。否则,“山寨文化”就成了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就成了无良产品。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山寨”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就片面否定“山寨精神”及其“产品”。其实,“山寨精神”“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逼迫“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文化及其产品的人民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区别看待“山寨精神”

  是也好,非也罢,有一点我们不得不看到并承认,“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等这些最直接的传达物品,已经得到受众的认可与喜爱,拥有不小的消费市场。各种“山寨人”、“山寨事”、“山寨物”受到部分受众的欢迎,也昭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辽宁师范大学李来英教授所说:“便宜、铃声大、屏幕大、操作方便,这些恐怕是第一次接触手机的人潜意识中对手机的最基本要求,而山寨手机就是凭借这个占据了一大块市场。”《劳动报》也有文章分析道:“山寨产品”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譬如低廉的价位、表面上完备的功能、与大厂家相差不多的服务水平等。

  因此,有专家指出,有些“品牌产品”之所以抵不过“山寨产品”,说明在创新意识上、市场营销上可能已落后,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至少也说明这些“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观念须改变。除了满足高端需求,大量普通老百姓的大众口味也应当以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满足。而对于“山寨”文化,政府唯一要做的是,就是去有效地规范“山寨市场”,使之良性运营,如在质量监控、消费者知情权等等方面进行合理管理。

  复旦大学的顾晓鸣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不同文化母本的“山寨”和再创造,也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他指出,虽然为追求短期利益而进行的照搬对文化发展不利,但只要加以引导,再添加进更多本土文化的元素,是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的。因为无论是所谓“精英文化”,还是以山寨为代表的“草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都是矛盾的。

  在当前我们无法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完全的自主研发的实际情况下,去粗取精,合理的运用“山寨”的优点,避免它的缺点,或者是一种最合适的对策。从精神形式考察,“山寨”其实是另一种创新。“山寨”有它好的地方——拿来之后进行组合再创新,比如“山寨手机”,它比起很多品牌手机,功能更多、更新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消费者更喜欢。仔细研究一下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崛起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发展的初期也是大量运用了“山寨手法”!像日本的SONG公司,在其早期创业阶段的产品——收音机的研发上就是将国外的产品买回来进行解剖,然后消化核心技术,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组合创新,然后向市场推出比国外产品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

  目前,“山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流行语言、一种潮流主张,正在或者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对于“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假冒伪劣“山寨产品”,都应该坚决打击,不能任其侵害合法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只是形式上模仿、并无实质的侵权,或多少有些搞笑的“山寨现象”,大可以宽容待之,引导其健康发展;而对于那些拿来之后进行组合再创新,体现了草根创造性的“山寨精神”,我们完全可以为其拍手称赞。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