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买房爱国论只怕会拳打棉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16:4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月12日,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在当地电视台一直播节目中极力推销楼盘,并高喊“买房就是爱国”的口号。王局长的这一高论,这两天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之一。

  尽管让人耳目一新,但将买房消费和爱国挂钩,却并非王局长的首创——早在去年12月中旬,经济学家赵晓就表示,“现在买房,就是爱国”;几天前,中央党校韩保江和窦勇二位学者也撰文称,“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显然,在当前中央大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语境下,“消费爱国论”也大有日益“主流”起来的趋势。

  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也鉴于当前楼市(当然也包括车市、股市和其他各种“市”)未有明显起色——2008年全国各大中城市楼价出现下行拐点,深、沪、穗等城市尤为明显;今年元旦以来,虽然少数楼盘出现微涨暖意,然而市场观望气氛仍然较浓。为谨防中国版“两房危局”,呼吁者的这种急切之情、焦虑之意,也并不难理解。

  但急切焦虑是一回事,如何有效操作又是一回事。“买房爱国论”就是这样一个听起来话语铿锵,做起来却如拳打棉花的高调。来看看百姓反应——新浪网昨晚的调查显示,96.5%的人对“买房就是爱国”一说表示反对,认为太过牵强附会。民间不认可的倡导,岂能收到实效哉!

  “买房(消费)爱国论”为何最终会沦为一句正确的空话?这是因为,千千万万的潜在购房者,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很显然,在现在的“下行”经济形势下,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再等等”。一些官员、专家可能会为老百姓的这种“觉悟”而急火攻心、恨铁不成钢,但是没办法,市场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个消费个体的理性判断和举动组成的。自市场诞生以来,就没人能够改变这一点。讲一万条大道理,也不可能让百姓“逆预期走向”、将辛苦钱倾囊而出冒险进行消费。

  说到底,以“爱国”之名,对公民的个人投资、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要挟,是一种旧时思维的残存,欲从旧时光中寻找不合时宜的法宝。在片面强调公民为国奉献而忽视公民个人利益、片面强调“我是一块砖”精神而忽视公民自主权的年代,这种以道德弘扬来代替经济调控的模式,也许尚能奏效;但在市场经济已然成型、人的自主选择得到莫大尊重的今天,将“爱国”的道德弘扬简单用于经济领域,就会让自己成为笑柄。

  负责任的官员和专家,本就不应鼓励公民以一己之力、瘦弱之肩去承担和抵挡经济下行的风险。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这也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唯有以尊重公民判断力、选择权为前提,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方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市场的归市场,只有弄懂市场、尊重市场、善用市场,方能有效调控消费行为。

  “扩大内需”本有一个前缀:“提振信心”。唯有重拾信心,方能有效扩需。如何提振信心?一是解除公众后顾之忧,二是形成较乐观的经济预期。在目前宏观经济预期暂难乐观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第一点上做文章,比如让农民和低收入者增收,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如廉租房),下决心解决“看病难”、“上学贵”等等。当然,无论如何,“买房(消费)爱国论”都不值得寄望过高。

    相关专题:

    房地产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新浪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