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顼世栋:一边创业 一边崇拜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 08:45  《中国企业家》杂志

  顼世栋:一边创业,一边崇拜父亲

  假使他这辈子没有出生在顼家,没有做企业,

  他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很可能还会是尼采的信徒

  文 | 本刊记者 雷晓宇

  一走进去,有股刺鼻的烟草味,顼世栋和另外一个年轻人正坐在缭绕的烟雾里抽雪茄。看到我们,他竟然像个偷偷抽大麻被发现的孩子,表现得慌乱又腼腆。

  顼世栋不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除了凯安斯服装公司Q&X董事长的头衔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华纺织集团董事长顼同保的儿子。

  两年前,顼世栋从伦敦大学辍学,开始创业。他爸借了他200万人民币的注册资金,说:“赔了我替你还,就当交学费,赚了可要还我。”当时,小顼的想法很简单,“做代工没前途,还不如自己做牌子”。他也没做市场调研,招了5个大学生就开始干。4个月后,他们在沪宁线上开了5家店,销售款式入时的男装T恤、羊毛衫和牛仔裤。如今,Q&X服装在全国有超过100家专柜,“今年的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

  他和他爸都很高兴,因为牌子里的“X”就是“顼”的意思,那可是他们共同的姓氏。顼世栋还有个哥哥,叫顼栋,在加拿大念书,准备回国进花旗银行工作。“这工作还是我给安排的呢。”顼世栋说,“其实我挺希望我哥去管我爸那一摊的,我做我自己的企业。我不希望守业,因为守业比创业更难。”

  也许在英国看过太多的落魄贵族,“要靠出租祖传的城堡来挣钱”,顼世栋无意接班。“第一,这个业务(顶呱呱彩棉)不是我追求的。如果我来接班的话,那我只是看中资金流和客户关系,对它的业务我要进行全面的转型。第二,它目前的人力资源也不一定是我喜欢的。如果我去接,很可能我会把资金流抽出来,做我想做的事情——那其实不是接班,还会跟我爸起冲突。”

  顼世栋今年23岁。这几天,鼻子上长了个红亮的上火泡。他解嘲说:“这是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他有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刚到英国念书,也开始考虑买房子结婚的事。

  就算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顼世栋也觉得接班是两可的事情。“不需要他来接班。他愿意接就接。其实所谓商业王国,那是很虚拟的东西,有一天人都不在了,要那个干吗?我老爸对这东西就特别不在乎。对我俩都特别不在乎。”

  话虽这么说,其实顼世栋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形容自己的童年就是“从一个棉花堆跳进另外一个棉花堆”。父亲常常半夜才敲门回家,也常常带着他出差。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问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他的答案是“做企业家”。他喜欢打乒乓球,父亲带他逛商场,故意拍着桌子:“这个是红双喜的,得几千块,不会赚钱你就买不着,懂吗?”

  至少,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充沛的精力:每天跑三个城市,见五个供应商。采访的头天晚上,他刚从广东回到上海,忙到凌晨两点才睡,早上九点准时上班。妈妈看着儿子这么累,很不忍心,常劝他说,我给你几百万,你把公司卖掉,轻轻松松做投资去。其实顼世栋觉得自己的性格很适合投资,不过目前他就还是坚持“要把做实业先体验一圈再说”。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父亲肯定是顼世栋最现成的模仿对象。他觉得父亲“很厉害”,甚至有点崇拜,老跟着父亲出去见人、参加各种论坛。他买了本《福布斯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但是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很悲惨。所以,没有模式可以参照。看了那么多人以后,我发现真正成功的人是起起落落的,而不是一直往上升的。如果一直往上升的话,他会跌得很惨。”

  创业以来,顼世栋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挫折是在2007年4月。他正准备把公司从常州搬到上海,花了500万去注册。两个月过去了,还没注册下来。生产商和供货商找上门来,继续投产需要1000万。“很着急,我有这么大一个缺口。”但他并没有求助于父亲。“我不想通过他。包括现在,也基本上没有通过他这方面。”

  6月,他和朋友去了一趟西藏。“当时压力很大,人很浮躁。”他们找了一个藏传佛教大师陪着,一路教他们如何“静心”。他们在梅里雪山对面静坐。结果,“静心”到一半的时候,他们亲眼看到了对面雪山上的一场雪崩。几乎同时,顼世栋收到了一条来自IDG的短信,说:今天给你打了几百万过去,这是给你的生日礼物,你先应付着。

  这个插曲仍与父亲有关。IDG原来有意投资东华纺织,后来却跟顼世栋谈了一个1000万的投资计划。他去西藏时“已经谈得差不多,但是并没有签协议”,IDG为何会在没有任何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先汇款给他?很难说这背后有没有父亲的煞费苦心。

  在这次风波过后,顼世栋对父亲又多了一些尊敬和理解。“以前,我觉得像他那样花时间和政界打交道特别没有必要。但是企业做大之后,就涉及到很多政府关系,交税啊、买地皮啊、盖厂房啊,都很重要。所以,现在我也会主动去找税务局和招商办。没办法,这是商业游戏规则,哪儿都一样。”

  现在,顼世栋一两个月回趟常州,跟父亲聊聊天。他已经感受到跟父亲那一代的差别——“他们特别好面子,营业额就是他们的面子。没有面子,政府关系、银行贷款,很多事情都不好做。我一开始也是咋咋呼呼一副企业家的样子,可后来还是觉得,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就行了。”2008年顼世栋只接受了两次采访,一个《中国企业家》,一个《男人装》。

  和上一代相比,他有着“富二代”和80后那种轻松的游戏精神。前几天,他跟着一个叫“白玫瑰”的团体去郊区打野战,好玩极了。对他来说,商场的竞争跟打CS也没什么区别,不过都是对个人智慧和意志的挑战罢了。

  时间长了,顼世栋甚至会给父亲提点建议。最近他们常聊的是东华集团的转型问题:从出口到内销、从传统经济到“后现代经济”(这是顼世栋新“发明”的词)。最近,他陪着他爸看了好几家污水处理厂和农业公司。

  在看过尼采的《偶像的黄昏》以后,顼世栋已经没有商业偶像了,并且对于成功,他开始抱有一种危机感。“看我父亲,他的资产虽然有好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但是这个东西我感觉并不是特别实在——他所有的资产全部在企业里面,这个企业是社会共有的,而不是他的。你作为一个董事长,花的钱可能还没有上市公司CEO花的钱多。如果不是消耗品的话,赚了干吗呢?只要我活着快乐、健康,不要这些。”

  一边看《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一边看《易经》。一边抽雪茄,一边喝普洱茶。一边看尼采,一边看国学。顼世栋承认自己有分裂的两面。“我是一边做事一边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如果光做企业,我会人格分裂的。尼采说过一句话: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是建立在你不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的。我就不太了解我自己……”

  假使他这辈子没有出生在顼家,没有做企业,他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看样子,很可能还会是尼采的信徒。

  [文化分析]

  不需要奋斗的一代

  中国的社会阶层正在快速分化,同时经历着美国的20年代和70年代

  口述 | 石康

  《奋斗》播出以后,我做了一段80后的社调。他们都比较叛逆,能力很强,独立,还没怎么样呢就拥有了一切;没有什么父辈的阴影,父母对他们都挺放心的。至于说孤独、郁闷、宿命感,那是孤独型普遍的人格。

  其实我接触的都是一些中上层家庭的小孩,父母身家几千万或者上亿的,再往上的我就见不着了。他们的素质我觉得我这一代人都挺难想像的:败家子很少,教育程度高,学的东西很多(都有家教),也很专业,有的钢琴十级,比如冰球,十二三岁就去国外打比赛,我小时候知道去什刹海溜冰就不错了。

  他们都没什么文化,很少读书,但是很善于理财,家长一高兴了奖励他十万块钱,他就知道怎么打理。他们也比我这代人有安全感多了,有自己的主意,想干嘛就去干嘛。这些富家子并不娇纵,也有打工的,很会为别人着想,还想把学费还给父母,很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跟他们在国外长大有关。即使有败家子或混的人,他们也不会看不上,比我这一代人更宽容。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美国20世纪20年代财富悲剧的著名小说)说,“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好条件的确重要,有了好条件,你从小就比较会关心人,交流能力强,心态更开放。

  这些孩子平时在国外,假期打工或者游欧洲,回北京都住在顺义的别墅。社会阶层分野正在慢慢形成。

  对于《奋斗》,他们没有特别推崇或者认同的人物,因为陆涛、米莱都是假的,特别假,只是把一类人的品质极端化了——这样才好看,真实的东西没人看。他们受打动的是朋友情,还有女孩的关系这些。

  中国的社会阶层正在快速分化,同时经历着美国的20年代(暴富)和70年代(中产),部分还很超前。靠着高干父亲有权的不说,纯粹因为父母勤劳致富的,子女还是跟原来的环境有联系。西方70年代嬉皮士运动,中产阶级兴起,但是中国很奇怪,上层社会还没有稳定,中产阶级就开始了。没有上层社会,时尚就取而代之,什么波西米亚风,这个风那个风,简直横扫人群,但是时尚能不能传承很难说,因为时尚的发源和创造力不在中国。

  总有一天,中国会出现“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人,《兔子富了》(厄普代克“中产阶级四部曲”)这样的人,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刀锋》这样的人。人会变得更有个性,他们有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会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觉得没意义。

  但在中国正经历的这个时代里,富二代会扮演什么角色?现在还不好判断,他们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是只有有创造力、话语权、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才能扮演角色。

  说到教育,提一下西方的“常春藤模式”。像牛津、剑桥、伊顿公学,它们都有一个严密的系统,有自己的集会和俱乐部,这是一个精英圈子。当然不等于你进了哈佛就能成功,哈佛也是99%的人陪着1%的人读书呢,但是你更有可能被发现——你还要且被筛呢,这是一个布朗运动式的不断发现并使个人的能力为公共生活做出贡献的筛选机制。但中国到1900年才有大学,和外国整个社会系统不一样。你要少出力,也很自在,有点小资,可以苦中作乐,中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在一两百年内很难消失。

  中国人老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才进入公共生活。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一个创造、冒险、发现、完善机制的过程。中国是封建社会转过来的,更加封闭,自己小日子过好了就行——即使这些富人家也是这样。

  (口述者为当红编剧,本刊记者雷晓宇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声明: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