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治未病不利将危及医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 07:24  东方早报

  张田勘

  如今,中国80%以上的死亡均由慢性病引起。除高血压外,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增长。卫生部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的疾病经济负担约为2.36万亿元,其中慢性病占到了约三分之二。

  对于慢性病,国内外专家都认为,预防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疗。以高血压为例,1984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约为5000多万人。当时世界上的专家提出建议,从控制盐的摄入量和控制烟草消费等预防措施着手,以避免该病的扩大化和严重化。但今天,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6亿人。原因在于,专家们提出的预防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预防不力有多种原因,但管理者的不重视、专业人员的努力不够、科学传播的不到位以及管理的滞后是重要原因。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上海提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意列入试点范围。

  所谓“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预防,有病防病变,病后防复发。例如,以往上海在体检人群中如果发现有病,医生只是作健康提示,如饮食注意事项、注意监测等,而体检导入“治未病”理念后,这部分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中药、针灸、气功、耳贴、泡脚等各种中医药治疗手段来进行干预,从而有效地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治未病”其实用不着国外的专家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养生、防病和医疗实践中就早已提出并反复实践,而且这实际上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即从整体的观念和人生哲学的层次提出预防重于治疗。

  在国外专家看来,中国预防慢性病效果差,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政府认识不足,角色缺位,没有采取或没有有力采取各种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控制烟草消费、改善不合理的膳食和动员锻炼身体不力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不仅政府,其实公众自己也在理念和行为上角色缺位,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使得预防的一些措施难于到位。

  而且,尽管中医早就提出了预防的重要,但公众重视治疗却一直甚于预防,其中对医生的不信任、讳疾忌医是重要原因。即使如今政府重视,但专业人员如何把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以温和的方式转化为公民的认知,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甚至在今天还多了一项挑战:不能让公众认为是医护人员在以各种方式让其花冤枉钱。

  而如果进行有效的预防,即“治未病”,既有利于保障健康、爱护生命,也能减轻个人和国家的医疗花费。例如,2005年中国各种疾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占GDP的12.9%,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不注重预防,到2020年将占到GDP的20%多,从而影响到人人享有健康的医改。但如何让人们重视“治未病”,不单是科学或医学的问题,而且是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重大的课题。上海现在要试行,盼望上海能获得成功,并拿出宝贵的经验来向全国推广。

  (作者系《百科知识》副主编)

    相关专题:

    两会特刊:新医改8500亿资金拆解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