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中盛粮油案看宏观调控的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 05:1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中国“灰色金融”市场的存在与发展,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早在本世纪初,研究各国金融体系对本国经济发展贡献的世界最知名的专家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教授艾伦就对中国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不是受国家认可和保护的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效率”,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他们通过我们公开发布的宏观数据和自己调研的市场数据,经过较严密的学术论证,发现虽然中国民营经济容易被中国正规的金融体系所“遗忘”,但是仰仗着非正规金融体系“低交易成本”和“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能力(这一判断来自“资金和项目收益高度相关”的研究结果),一部分被正规金融体系“边缘化”的中国民营企业得以迅速成长。虽然,他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成功地解释了“正规的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为何能支撑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现象,引起了当时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尽管如此,还是由于他没有揭示中国灰色金融体系的实际运作机制,所以事实上,有很多地方的评价,确实低估了中国灰色金融体系的“高风险”特征。这一点,我们在近期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天津“中盛粮油案”和相关的“信用诈骗”案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今天中国“灰色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对当前宏观经济稳定产生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防范全面通胀压力所推行的宏观紧缩货币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把好了从正规的金融体系放出流动性的“关口”,有效缓解了部分投资过热和价格泡沫等宏观经济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经济还处在不断转型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因此高收益项目的投资机会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消失,再加上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乐观判断,市场的资金需求依然十分旺盛。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滋长的富有诱惑力的投机套利机会,和弥补“暂时的”现金流短缺问题而产生的旺盛的资金需求(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和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地,中国灰色金融市场特有的网络和裙带关系,就会保证借贷双方认可的“高利贷”等非法“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地”避开监管风险而得以迅速“扩大”。甚至,当地政府也因为企业的创收还在继续,地方的财政收入不减,而对此逆宏观调控方向的投融资行为“视而不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