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市迷茫中救市论战再升级(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0:11 《理财周刊》

  为什么不救市?

  此文一出,其观点立即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尤其是在学术界产生了一系列争论,在反对“不救市论”,力挺“救市论”的专家中,又以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就在愚人节后的第二天,他火速其博客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财经杂志悠着点》的长篇文章,对胡舒立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其一,针对证监会高层改口一事,刘纪鹏表示该不该救市且放在一边不说,“事实是:无论是证监会新闻处还是媒体界的朋友都说,那真的不是老范‘原说’,而是‘揣摩’,人家明明没说,偏要写一篇《何必讳言不救市》的假说”,似乎有欠公允。

  其二,“美联储以短期贷款拍卖方式向金融系统提供2000亿美元,再向摩根大通提供300亿美金收购贝尔斯登以及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息、减税的政策”,这都是明确的救市政策,“不是救市又是什么呢?”。

  其三,刘认为此文最后一段对中国股市的用词“尖酸刻薄”。尤其是那句“‘救市说’者中相当一部分引领者其实都是‘浸淫’市场的多年老手”。

  刘进一步表示,“在一个国家经济和股市的危急时刻,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出来救市。我们认为这种暴跌是不正常的,必须尽快扭转,而扭转的办法并不需要像美国政府那样去救市,只要把去年‘5•30’打压股市过快增长形成的两个政策即调整印花税的行政手段和加速扩容的市场手段重新调整一下即可,因为现在恐惧股市变为疯牛的前提已经不存在了,这些行政和非行政的政策手段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中国股市谁说了算?

  此后,《东方早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等南北媒体陆续参与讨论,“中国股市谁说了算”一度有成为2008年度流行语的趋势。由此,“救市之争”开始逐渐向“中国股市发展道路之争”发展,并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派是赞成政府救市的“国情派”,以刘纪鹏、袁幼鸣、叶檀、水皮、金岩石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股市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就是一个“政策市”,中国政府在股市发展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无需遮掩也无法遮掩。现在股市出现非理性大跌,政府这个节骨眼上抛出“市场论”,对股市袖手旁观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会反而伤害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建设。

  另一派是赞成政府不干预股市的“市场派”,以胡舒立、霍德明、许小年、谢国忠、侯宁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政府既无法定职责、亦无认知水平来调控作为价格信号的股指,与千万投资者博弈无异于螳臂挡车。历史证明,百般呵护的行政调控非但不能令市场中大部分投资者满足,反而会越来越成为监管者“不能承受之重”。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政府这次决不能一错再错了。

  而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两派的辩论焦点则集中体现在是否应该下调印花税来激活股市的问题上。前者认为,过高的印花税使股市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都成为零和博弈,在熊市中更是会变成负和博弈。眼下股市缺的不是资金,是信心。要重振投资者信心,当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印花税或单边征收印花税。刘纪鹏教授更是认为:印花税下调根本不是“救市”,只能算是“还债”,因为去年“5•30”用政策打压股市提高印花税,现在已经跌到了比“5•30”前更低的时候,调整回来是理所当然之举。

  后者却认为,在目前通胀压力巨大和货币政策从紧的大环境下,印花税的丝毫变动都会造成股民心理的更大波动,因此宜静不宜动,宜紧不易松。况且印花税对股市的影响很有限,虽然中国是政策市,但股指终究是由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在股价明显过高的情况下,就算是政府也救不了市。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