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钱也不办事”发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8:53 《中关村》

  萧惑之(北京)

  “社保体制”的完善和“医疗改革”的成功,是咱老百姓最高兴的两件大事。有病就医和老有所养是“生存权”的基本内涵,“社保”和“医改”关系到国人的命根子。昔日,国家“一穷二白”,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先修坡,后盖窝”,“小车不倒只管推”,在“国库羞涩”的情况下,没有办好这两件事,苦了“三代人”,也就算挺过去了。如今,改革开放已经30年,国家经济状况今非昔比,有了很大的好转,党和国家倡导“关心民生,促进和谐”,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成果。想起“父辈”、“爷辈”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孙辈”的幸福生活,心情无比快慰,九泉之下的“先辈”也可瞑目了。可是,春节期间朋友们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对眼下“社保”和“医改”的现状,认为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位办杂志的资深编辑,引用了两位当代名人的话,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冠有“吴市场”雅号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对话改革30年成败得失”的发言中,出语惊人,振聋发聩:“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1993年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对于社会保障做出了很好的原则设计。但是实际执行中碰到了许多障碍,拖了14年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根本原因不是财政困难,而是有些部门从自己的权利、利益着眼太多……”(笔者按:根据《网易财经》的记录稿,后面还有两句直白——“所以愿意保留旧体制。所以迟迟不能实现”。)“吴市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厉股份”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认同,他说,“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资深医疗管理专家、卫生部医改司原司长于宗河先生,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国家“医改”的提问时,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让人信服:“现在不是国家没有钱,按照2006年的GDP,全社会应该支出1万亿元给老百姓看病,但不是政府全拿,还有个人自付、社会统筹的部分。我国最穷的人也就几千万,剩下的都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再说也不是每个人每年都会看病,这样不看病的就帮助了看病的人。人均每年400元医疗保险应该足够,超过部分由自己买商业保险补充,这样病人的压力会小很多。”读到此,顿生疑窦,这样的好办法“何乐而不为”呢?于宗河先生又一针见血地给出答案:“一个医改,八套方案,本身就说明了部门利益和体制分割的问题,当然最后方案是选择最佳方案。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为医疗费叫苦的问题,国家应该走立法途径——立国家卫生法,否则再好的方案执行起来也会有问题。目前来看,医改方案是由多个不同利益部门协调形成的,带有妥协性,落实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可能谁说了也不算,部门之间互相扯皮,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实际上,197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是很正确的,但没有落实,应深思。”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精髓之一。“社保”和“医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专家们不谋而合、异口同声地指出,这两件事没做好,“不是财政困难”,“不是国家没钱”。看来又是一个“老问题”——官僚机构执行力疲软。提高官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内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治国必先治官”,时下当吃赵本山代言广告“蚁力神”补药的是那些尸位素餐、办事乏力的政府要员。对一些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的公务员,应该“下课”。至于那些严重腐败的官员,诸如陈良宇之流,必须绳之以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