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并非艳照门的祸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5:52 经济观察报
黄海川 很多网民也许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因为他们刚刚在华南虎事件中扮演了打假英雄的角色,却在港星艳照事件中变成了遭人鄙夷的偷窥者。目前,是否“打假英雄”尚未定案,“集体偷窥”却已经可以盖棺定论。 如果我们将这种尴尬归咎于互联网技术,会有很多人深以为然。互联网的即时性、自助性、传播性、互动性,让我们得以对有造假嫌疑的华南虎照片群起而攻,也让我们轻易地获得了那些香艳、刺激的图片。 眼下,艳照风波愈演愈烈,传播者仍在和警方周旋,新照片不断流传到网上,这显然有赖于互联网的“蒙面人效应”。同时,由于互联网赋予了我们这种“隐身术”,很多时候难以将网上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互相对应,所以,网上的“我”可以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完艳照之后,转而嘲笑其他观看艳照的网友有“偷窥癖”,唾骂艳照上的明星下贱。 现实中的“我”也许沉默、懦弱,互联网上的“我”却可能狂野、热烈,“出轨”在所难免。这种“出轨”是虚拟的,却也是确实的存在,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所以,互联网成为人们打破传统秩序、冒犯现实社会道德的技术诱因。 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互联网本身是公平的、无辜的,造成人间种种不平衡不协调的,往往是人们自己。 我们知道,“消费社会”中的商业机构需要人们不断追逐欲望、不断消费,明星、偶像只是其中的消费品之一。而当明星、偶像身上具有“性丑闻”等戏剧性题材的时候,对商业机构和消费者都构成了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和欲望在互联网上得到放大,并成为维系这个“消费社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旧的利益集团、权力机构依然主宰整个世界。换言之,互联网确实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我们左冲右突,却发现自己还生活在旧世界里。 所以,与其把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群体行动看作是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使用,不如把它们看作是互联网世界试图摆脱落后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的一种行动和诉求。互联网技术和以往其他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民众可以利用技术进行生产、传播和改变。在互联网上,比尔·盖茨和他的佣人只是两个不同的IP地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平等的。在理想主义者看来,互联网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民众消除社会阶层、将垂直社会瓦解为扁平社会,虎照事件、艳照风波则是网民揭穿谎言、撕破面纱,将旧世界的偶像和所谓权威拉下神坛的经典一幕。 承认这类网络群体事件的积极面之后,接下来应该做的是,如何消除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为互联网利益划分的科学化、公平化扫清障碍。我们看到,在艳照风波中,传播者是“蒙面人”,偷窥者也是“蒙面人”,惟有明星、偶像赤裸裸地暴露于阳光之下,明星和网民在现实中则都是拥有合法隐私权的自然人,那么互联网的这种“革命”是否必须以践踏人性为代价呢? 本次艳照的主角中,大多数走的是青春偶像路线,但现在他们有的已经遭到广告商和制片方解约,有的甚至面临家庭解体的危机,负面影响波及明星的家人、朋友及其他无辜的利益相关者。那么我们应该谴责谁?我们可以谴责商业机构的唯利是图,他们明知明星也是有缺点的个人、却把他们包装成清纯的偶像,然后在包装被揭穿之后独自逃跑;我们也可以嘲弄那些平时以“清纯”示人的明星原来并不清纯。但我们在谴责和嘲弄的同时仍需反思:如何尽可能避免其间的种种伤害,以及如何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建立一种伦理纽带? 我们厌倦旧世界,但旧世界的一切秩序是不是都应该抛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追求平等,但如何在“虚拟”的网络民主中养成社会民主、建立社会信任,已是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可能不使互联网成为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灰色地带,并彻底放大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的不负责任和阴暗的一面。我们认为,已经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如何内化为网络道德,使得整个社会更和谐地发展,值得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共同进行长期不懈的思考和努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