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朝投影》之八:身正也怕影子斜(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6:28 新浪财经
嘉靖、严嵩、胡宗宪之间的这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本来可以被天高皇帝远,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条件限制所淡化。但是一个“改稻为桑”的国策,却把胡宗宪彻底搅进了一个巨大的是非漩涡。 嘉靖明令内阁让胡宗宪来推行“改稻为桑”,而裕王担心严党一手遮天,肆无忌禅,在下面敛取不义之财,从而闹出乱子,便派了自己人谭纶掺和进了浙江的事务。由此,局面一下子便复杂起来了。正如胡宗宪后来对谭纶说的: “朝野都知道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我胡宗宪还会是严阁老的人。可朝里的清流为什么还会看重我?就是因为我胡某在大事上,从来上不误国,下不误民。” 在大事面前,胡宗宪绝不糊涂。尽管在忠和义的问题上,有时难免陷入矛盾,尤其是当严世藩扛着老爸的旗号对他进行打压时,他更是投鼠忌器,宁可不做名臣,也不能做小人。从本质上说,胡宗宪的确是一个能够坚守“上不误国、下不误民”这一基本原则的良臣。面对“改稻为桑”,他也知道很多人都想乘机兼并田地,可他看得更远一些: “那么多没有田地的百姓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到时候外有倭寇,内有反民,第一个罪人就是我胡宗宪,千秋万代我的罪名就会钉在浙江!” 看透了这一层,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裕王派谭纶到浙江还真是一个失策。如果谭纶不到浙江,胡宗宪既可以向严嵩进言,也可以向皇上上奏疏说明理由,从而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步骤地推行国策。可在裕王派人督战的情形之下,无论自己如何小心从事,其所作所为都会引起双方的猜测,成了党争之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严党势力还很强,否则,这样的国策在内阁会议上就会被阻止。现在既不能积极推进,又不能明着跟严党唱反调,即使想往后拖一拖都会大大得罪严党。如此局面真是难上加难。更有一层利害是,裕王是未来的皇上,胡宗宪也是得罪不起的啊。 正在如此为难之际,代表宫里的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与郑泌昌、何茂才一道,指使杭州知府马宁远带领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背着胡宗宪掘开了新安江九县堤坝的闸门,致使这九个县面临被淹的危险。得知大堤决口,胡宗宪亲临现场,率戚继光、谭纶调兵护堤,最后被迫在淳安县和建德县分洪,使严党兼并九县土地的企图受挫。胡宗宪查探灾情发生的原因,得知这一切竟然是严党所为,深感局势的复杂与严峻,如果深究下去,恐怕要牵连到严嵩和司礼监,而这些人靠他胡宗宪是搬不倒的,也是不能搬倒的。在秘密提审时,马宁远就说了:“您要再问下去,我大明朝立时便天下大乱了!”为稳定大局,胡宗宪只好拿出王命旗牌,以贪墨修河工款导致大堤决口为名,就地立斩了马宁远、常伯熙、张知良、李玄。作为条件,胡宗宪逼着杨金水和郑泌昌、何茂才联名上疏朝廷,请求缓办“改稻为桑”。好在是胡宗宪,若是海瑞,这件事足以引发官场大乱。 严党在朝野上下得罪的人太多,作为党魁提携之人,胡宗宪心里很清楚,自己已经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身正也怕影子斜,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严嵩没有善终。正如他对杭州知府马宁远说的:“我真不愿意看到,阁老八十一岁了,被这些人围着,到时候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斗争史一再证明:党争一起,如入黑道,你死我活,上了贼船,就下不了贼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身正往往救不了命,而谁狠谁就活却是常道。或有意外,纯属编导笔下留情。 警世通言—— 企业家用容忍派系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制衡,短期有效,长期有限。 在失去统一价值观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理,只是这些道理之间常常是冲突的,而且有时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 (2007年3月5日23:19于京西中海雅园)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