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元素的深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6:16 人民政协报

  时下中国的流行元素,遍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每每激发人们的想像、激情和创造力。

  像国企改革、民营经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谐社会等,这些经济元素已渗透到以发展为己任的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浸入到亿万国民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影响或深刻改变着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

  最近,知名企业管理专家赵海均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实践、经济理论研究和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亲历感悟,参阅了大量资料,在充分积淀、凝练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讨论中国经济流行元素的专著——《30年1978-2007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一书。书中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深入回顾探讨了国企改革、民营经济等的发展历程,研究阐释了包括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对新时期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充满理性的思考,观点新颖,视角独特,是一部回顾总结中国大陆30年经济改革历程和成就,展望未来的经济宏论,对我们的经济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笔者有幸在出版前先睹为快,在这里想和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感兴趣的人士一起来分享交流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于国企改革。作者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分成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认为前两个阶段仍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是以产品生产者而不是以商品生产者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的是维护或改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必然会产生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第三阶段改革,政府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作者认为,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一是产权问题,二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否相容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能不能相容的问题。不相容的第一点在于:国有企业的经理层所受到的约束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理们将主要精力花在经营“领导”而不是经营企业上,从而使企业效益低下、大量腐败现象丛生;不相容的第二点在于: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运营的概念,在资金问题上和银行现在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对于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要想真正成功,必须依赖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进行,当然这个过程或许是漫长而痛苦的。如果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并缩短这个过程,主导中国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的涅槃重生也就不远了。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是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断转换中得到“平衡”发展的;实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区域政策的作用是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施加政策影响,用政策补偿其发展条件上的天然缺陷,以获得均衡发展;西部开发难在市场机制运转不灵,西部大开发具有的首要的意义是政治的需要,主要针对的是贫困问题;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体制、结构等历史遗留问题,是通过政策扶持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的问题;中部地区崛起无论从产业规模整合,还是产业链延伸,都要走向一体化经济区域,同时,要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民营企业不崛起,中部很难崛起。这些观点与国内理论界、经济界人士、政府部门的看法或许有很多不一致,但作为一个关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者,赵先生的观点相信会对具体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部门和人士起到启迪和借鉴作用。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