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与松的抉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6日 14:53 中国经营报
2007中国经济回顾 刘晓午 中国经济就像一场宏大的戏剧,序幕、矛盾、冲突、高潮…… 2007年的中国经济无疑进入了这场戏剧的高潮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股市的亢奋、财富的神话、物价的高涨和火爆的争论,无不显示这个阶段的所有特征。 预期脱靶 2007年中国经济的超预期之路在中国经济的年报中就已初显端倪。 2007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GDP接近21万亿元,增速达到10.7%。在此数字公开的前一天,国家统计局耐人寻味地调高了2005年GDP增速0.2个百分点,为10.4%,同时2006年前三个季度都上调0.2个百分点,分别为10.6%、11.5%、10.4%。 但突增一块的GDP并没有改变分析师们的预测,他们多数被年初央行工作会议上的预测所“迷惑”——2007年GDP增速在8%左右,物价上涨预计不超过3%。 在2007年各地地方两会开完前后,寒冷的天气并没冻住投资热情,相反,在熬过了一个冬天后,银行放贷和企业的投资冲动再次喷薄而出。 中部的一个大省,在国家继续调控之时,当地的官员称,国家的调控对象主要是沿海省份,而非中西部。“我省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城镇化高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阶段,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必然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低了反而不正常了。”当时,持这种想法的官员比比皆是。 2007年前两个月,成为各家银行信贷员们的黄金营销季节。时不等人啊!——他们要赶在其他银行之前,把钱贷给中国的优秀企业们,以此奠定全年收益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正在偏离决策层预先设定的目标。 3月中旬,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指标的公布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了2007年强劲发力——2月份的CPI上涨2.7%,逼近前期高位;2月份,人民币信贷增长高达17.2%,新增信贷规模高达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1~2月的新增贷款数额达到9800多亿元;信贷增长总体已经出现了反弹。 2007年3月16日,全国地方政要汇聚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在力推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大转型下,聪明的分析师们已经嗅到地方的GDP竞赛并没有结束。 许多地方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都对所在城市在2006年创出GDP增速新高津津乐道——“这不是第一个新高,新高之后,还有新高!” 地方GDP增长热情使得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敏锐感觉到,2007年的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远比分析师预期的要高得多,企业利润增长也是被低估了。 在中国第一季度经济统计报告发布之前,林松立通过本报发出经济增长超预期的观点,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会超出预期,达到11.3%。 4月19日下午3时,股市收盘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季度高涨的经济数据——第一季度GDP增长11.1%,CPI同比上涨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 不同的年份,似曾相识的风景——经济并未回落,反而正在升温。 股市吹泡泡 4月19日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超预期之谜被揭开,伴随着经济和企业利润增长的不落反涨,中国股市开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做多热情。 热情如火的市场,汹涌而来的资金,股市正在成为“印钞机”。 彼时,中国股市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批量制造着亿万富豪。一个最具有股市创富传奇的故事是——万科个人股东刘元生从400余万元的投资,增长到20多亿元市值,财富增长600余倍,上演了股市的超级神话。 5月9日,“五一”节日后的仅仅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历史性突破4000点大关,报收于4013点。5月10日当天,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56万户,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548.24万户。 夏天来了,气温骤升。令人心慌意乱的调整没有来临,股市依然只有一个方向——向上。 这个夏天,中国牛市的一个非典型性事件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韩志国放弃自己的咨询公司,转而埋头研究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专注于学术。他在新浪开出系列博客,对股市进行评论。 然而,还没有到盛夏,政府已经给股民上了一课! 5月30日早上8∶00左右,一家私募基金晨会讨论的重点是昨天晚上发布的提高印花税消息。在开会过程中,会议不断被客户打进的电话中断,提出减仓的要求。看到市场如此敏感,这家私募基金高层决定一开盘就清仓。 当日,上证指数暴跌281点,跌幅高达6.5%,上千家公司触及跌停。及至未来数日,股市开始狂泄。新入市的憧憬股市发财的股民们第一次领略到了政策市的凶险。 此次暴跌后,韩志国迅速在自己的博客上评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和演进,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又走到了一个新的敏感阶段。 “大盘在接近4000点的历史新高的关键时刻,泡沫论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和新的形式开始出现,只不过这一轮泡沫论的目的更加明显,就是千方百计地动员或引诱政府出重手来打压股市。”他认为。 “5·30”暴跌引发了经济界对于政府调控股市的大讨论,青年学者马光远律师在南方的一家报纸上不断发表评论称:“政府调控不该半夜鸡叫!”“股市需要公平、公正与公开”…… 此次大讨论,直接引发了政府对于股市调控和监管的政策重新定位和调整:核心是股市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政府应以市场手段,而不应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股市运行。 在这一监管政策明朗后,7月底,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又一次发布了超预期的GDP增长,伏居低位数月之久的股市再次昂起牛头,强劲上扬。 通胀来了! 7月19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再次创出新高,增速达11.9%,创出十年来的高纪录。 整个夏天,中国经济的眼球被吸引在股市和经济增速上,“吹泡派”和“泡沫论”,“潜在增长率提高”与“经济增长过热”,“市场调控”和“行政调控”等论调相互激荡。 三种争论的结果都是前者暂时胜出。火热的夏天高温可以继续了! 进入8月份,当沪指越过5000点大关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变数——猪肉涨价。 猪肉价格攀升,竟然让一些不法之徒打起了抢劫猪肉的主意。深圳的一条消息说:“几个经常出没于深圳宝安的惯犯,抢得125公斤猪肉和一辆摩托车,不料猪肉太重,摩托车无法高速行驶被巡防员逮个正着。”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8月份CPI同比上涨6.5%,连续4个月创出新高,达到十年的新高。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最大,达到18.2%。其中,油脂价格上涨3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鲜蛋价格上涨23.6%。 进入秋天,在股市争吵减少的同时,猪肉和通货膨胀的讨论却铺天盖地而来。 起初,人们并不担心猪肉价格的上涨。政府把物价上涨定义为结构性通胀,并持“容忍”态度。适度的结构性通胀似乎对经济有益。一是粮食和猪肉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粮食和猪肉涨价是给农民涨工资;二是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结构性通胀正在替代人民币升值步伐。 摩根大通甚至用《加息来杀猪吗?》为题作研究报告,来提醒人们,价格上涨属于成本性上涨,不能用加息等紧缩措施来解决猪肉价格的上升。 然而,从8月到11月,CPI分别为6.5%、6.2%、6.5%和6.9%,猪肉的讨论与价格一起升温,通货膨胀不断创出历史高位。 市民们开始发慌,全面通货膨胀来临了吗?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餐馆的一元菜或者两元菜取消,方便面涨价,紧接着是牛奶涨价…… 2007年第三季度突如其来的高通胀打乱了工薪阶层的消费和生活习惯,为应对飞涨的价格,薪资增长不大的市民们开始减少了在餐馆吃饭的频率,并改变了到百货商场购物习惯,转而到批发市场淘宝。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认为本轮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通胀,货币并非核心原因。随着物价持续高企,他也不断警示,在工资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可能形成“生活成本—工资—物价—生活成本—工资—物价”的通货膨胀形态,未来演变为全面物价上涨的风险已经加剧。 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张寅则一直呼吁:“结构性通胀也是通胀,全面通胀的风险正在加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粮食产量达不到预期,那么2008年通胀会更严重。” 从紧货币政策:十年来的第一次 8月22日,在全球次级债风波扩大之际,面对价格的高涨,央行选择了年内第四次加息。9月14日,又一个周五的傍晚,央行再次宣布了年内的第五次加息。 不过,央行小幅加息对于持续高增长外贸顺差下的流动性过剩仅仅是温柔一“拳”打在棉花上。大量流动性正在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推高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似乎无法阻挡。 国庆长假前,央行果断抛出“信号弹”。在9月28日发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决议中,央行直接删掉了“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单独提出“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政府温和而且有预期的宏观调控初步控制了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第三季度GDP增长11.5%,较二季度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二季度回落了0.2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投资增速较二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 不过,令管理层担忧的是,物价和资产价格却难以调控。通胀的高企和资产价格的飞涨结束了五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低通胀格局。是“从紧”还是“稳健”?宏观调控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进入10月份,中秋佳节和国庆盛典双节同庆的吉祥氛围,给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增添了洋溢的喜气,同时也延缓了调控紧缩措施到来的市场预期。 “十一”之后,上证指数再次强劲上扬一举突破6000点大关,10月16日,创下6124点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10月份CPI也反弹至十年来的新高——6.5%。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的智囊们不断警示经济增长偏热、高通胀以及资产泡沫的风险,并要求采取从紧调控措施。 成思危是一位坚定的中国经济增长过快论者,他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偏快,资源和环境付出成本太大,应该降低增长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前成思危一直在警示股市和楼市的资产泡沫风险。 在各界基本形成共识下,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阐释。温总理表示,中国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在谈到房地产和股市时,温总理的讲话显示出政府对于资产泡沫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关注和担忧。 这是中国政府领导人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判断的最高层次的表态,被市场理解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的一次“吹风”。 12月3日~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决定,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把2008年的调控任务定为双防,即“防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货膨胀”。 随后,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首次不对称加息,银监会行政约束商业银行贷款,国家发改委实施产业准入准则等措施,一系列从紧宏观调控政策相继落实。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