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堆出2万亿美元中国外贸的“大箱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18:13 华夏时报

  番 薯

  时间回到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一架起重机把58个铝制卡车车厢装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内的老油轮上,5天之后,这艘“理想X”号(Ideal-X)驶入了休斯敦,在那里有58辆卡车正等着装上这些金属货柜,把它们运往目的地。

  马克·莱文森的作品《集装箱改变世界》对这一时刻的描述是:一次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化繁为简的神奇法则再次生效,卡车车厢一旦可以轻易地与车轮和卡车底座分离,然后又轻易地放回去;一旦可以被巨大的起重机吊起,整齐地码放在货轮上,然后又被起重机吊下来。这个卡车车厢就不再仅仅是卡车车厢,而被称为集装箱。也就是,现在为中国堆积出每年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大箱子”。

  冰冷的大箱子

  让我们看看1956年后逐渐发展出来的标准集装箱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像一只马口铁罐头盒”。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马克·莱文森用自己历史实证的研究方法证明:集装箱这个实用的东西,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被怎样使用。对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铁盒子,也成为了全球化的核心。

  要证明集装箱的核心作用,我们需要算一算账。在集装箱没有进入国际运输的1961年,单单海运成本就占到了美国出口总值的12%和进口总值的10%,比较一下只有7%的美国平均进口关税后,可以发现“这些成本要比政府的贸易壁垒更有影响”。而集装箱在1966年进入国际运输之后的10年里,制成品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制造产量增速的2倍,是全球经济产出增速的2.5倍。有什么东西加速了贸易的增长,莱文森认为,运输成本的直线下降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绝不应该排除的。

  这是一个“让世界变小,让世界经济变大”的魔力箱子。

  魔力从何而来,还是要算算运输的账:以前,海运过程中最大的支出不是别的,而是把货物从陆上运输工具转移到离港的轮船上,以及到达目的港时再把货物搬回到卡车或火车上的费用。你一定想象不到,“对于一次船运而言,4000英里的海上运输所需的费用,可能只占把货物运抵出发港以及从到达港运走货物这两段10英里的陆上运输所需费用的50%”。

  这些货物“上上下下”的成本被集装箱改变,货物的整箱处理取代逐件处理之后,装卸费用、保险费用、码头租金等等都减少了;装载时间的减少和转运成本的降低还使得陆上运输的费用也大幅下降。而轮船公司建造了专为处理集装箱而设计的轮船之后,海运费用也直线下降了。

  集装箱成为一个中枢,在轮船、卡车和火车之间的无缝转移,让商品在一个不间断的运输流中,从中国的工厂直接流进美国或欧洲零售商的库房。“这一切就使得商品运输的总体成本变得微乎其微,甚至不如一家企业加在成本分析中的脚注重要。”

  全球化的“肾”

  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改造航运业的命运的是一个对航运一窍不通的外行、白手起家的卡车运输大亨马尔科姆·珀塞尔·麦克莱恩,一个曾经的卡车司机。

  1953年,麦克莱恩突发灵感:“既然沿海的高速公路如此拥挤,为什么不直接把卡车的拖车装到能够在沿海地区运载它们的轮船上去呢?”麦克莱恩提出要建造码头区货运站场,让卡车能够沿着斜道开上专门设计的轮船并卸下拖车,在达到港后,其他卡车再去接走拖车,并把它们拉到目的地。

  不过,在船上运载拖车是低效率的,拖车下面的轮子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船上空间。卡车车厢能不能直接码放到货船上呢?麦克莱恩的方法是:运用旧油轮并加以改造,来运载卡车拖车的车身——也就是同钢制底盘、车轴和车轮分离的拖车。去掉车架和车轮会让每辆拖车占用的空间减少三分之一。更为有利的是,拖车的车身可以摞在一起。

  麦克莱恩预想的是,一辆卡车会把拖车拉到船旁,然后装有20吨货物的拖车车身会从钢制底盘上脱离,并被吊起来装到船上。在到达港的码头上,拖车车身会被从船上吊起,放到一架空着的底盘上,固定后用卡车拉往其目的地。

  这就是集装箱了!

  由于集装箱运输的成本节约实在太巨大,它最终占领了整个世界。在“理想X”号首航半个世纪后,每年有相当于3亿只标准箱的集装箱在跨越全世界的海洋,其中有26%是从中国发出的。至于用卡车或火车运输的集装箱,就更是数都数不清。

  集装箱的作用有多大,用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的话说:“一个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却堆积出了中国一年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集装箱,就好比是全球化的‘肾’。”

  虽然有这样的成就,但集装箱毕竟“没有引擎,没有轮子,也没有帆:它不能吸引那些着迷于轮船、火车、飞机或者水手和飞行员的研究者”,集装箱是如此地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要感谢《集装箱改变世界》的作者莱文森,在讲述集装箱运输不同寻常的故事的同时,也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集装箱运输的历史也许并不久远,但大量相对近期的原始资料已经非常难以查找,莱文森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寻找一手资料,又像一位优秀的记者一样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集装箱的细致而真实的故事。用莱文森的话说:“本书不是把集装箱运输当做一条运输新闻,而是把它当做一项对全球的劳动者和消费者有着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的进步。要是没有它,我们的世界会大不相同。”

  名家点评

  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集装箱改变了航运的经济规律,并因此改变了全球的贸易流。如果没有集装箱,就不会有全球化。”——《经济学家》

  “一个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却堆积出了中国一年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集装箱,就好比是全球化的‘肾’。莱文森挖掘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贸易世界。”

  ——水皮,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中国太缺少经济史,更缺少产品史。以一个产品史承载一部经济史,在中国实属罕见。一个行业的改变往往出于偶然,偶然后来被解释为必然,但一场革命往往就是源于微不足道的一项创新。”

  ——方向明,《竞争力》杂志主编

  “正如很少有人注意到马镫的发明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重构世界版图的,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集装箱如何成为全球化的幕后推手。《世界是平的》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如何成为把世界变平的‘推土机’,而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集装箱这种看似低技术含量的发明早就成为使世界变小、变平的巨大力量。马克·莱文森把集装箱这种平淡无奇的物品置于商业史的显微镜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图景,一个我们从来不以为意的商业奇迹。这本让人大开眼界、悦人心智的小书,将大大丰富、拓展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想象力。”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这本书将引起轰动。那些告诉你由晶体管和微芯片改变了世界的专家大错特错。丑陋、单调、不引人注意的航运集装箱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集装箱,就不会有全球化,也不会有沃尔玛,甚至不会有高科技。……马克·莱文森给我们讲述的既是一段可信又有趣的故事,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经济史。”

  ——彼得 L. 伯恩斯坦,《与天为敌》的作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