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苏丹:废墟与炙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6日 15:58 经济观察报

  张晓文

  在北京签证的时候,苏丹的新闻官扎伊尔德问我要去哪里,我给了他拍摄计划和路线图,然后问他:“坦白地说,你们有什么地方,除了安全部队的地方之外,会是我们的禁区?”他仔细想了想,说没有,对于那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就有,但你们是中国人,在苏丹,你们什么地方都能去。

  抵达喀土穆机场,两个来自苏丹新闻部的人带着我们的器材去通关,摄像们要出示摄像机,可是海关的人不感兴趣,反而是对对讲机紧追不放。于是两个通话器报关的问题,让我们在机场等了两个小时。

  第二天去新闻部外国记者委员会办记者证,碰上半岛国际的Abrahim,还有法国的媒体,告诉我们拍摄许可当时可拿,但是去达尔富尔的通行证,最少三天。三天,在我的计划范围之内,但我还是补问了一句,肯定有吗?当然,我们不对中国人说不。

  走在路上,很多人看我们,有时候用中文打招呼,中国中国,我们笑。这里是阿拉伯国家,大部分女人包住头发,我没有,路上也不会有人觉得是很大问题,他们对外国人相当宽松。

  当下南北问题正盛,苏丹原本打了20多年的内战,北方多是阿拉伯人,南方是混居,有阿拉伯人、基督徒以及当地土著,打的原因也是为了资源。2005年达成了CPA(全面停战协议),分了两边的界,南方有部分自治权,但是和北方一起组成联合政府。所以总统巴希尔是北方人,第一副总统吉尔来自南方,他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是原来的反政府武装,所以新闻出来以后,外电说他是“前任反对派领袖”。前不久,美国特使纳奇奥斯去南方见这个组织的人,走的当天,南方就宣布因为北方没有落实CPA,所以他们从联合政府里撤出他们的人。这是当天,总统巴希尔见副总统吉尔商量解决问题的起因。

  拍完背影,大家准备走人,不会有人出来说话了,看来没谈出什么来。可是楼下突然有人吹哨子,大家又都扑了下去。总统发言人准备讲话——阿拉伯语,看见其他西方媒体的麦克风,不过都是当地雇员样子的人拿着。结束的时候,欧美人用英文说,能不能用英文说点什么?发言人不理他,我大叫,我从中国来,能不能用英语说点什么?他看了我一眼没有表态。这次中国牌不管用。

  他走大家散,我有点沮丧,却突然听到有人在后面吹哨子,一扭头,嘘的原来是我,他使个眼色,我走过去。他的英文很好,说“记下来”。我掏出小本,迅速地记,他讲得很仔细。写完了,给我名片,原来是苏丹广播电台的,他朝我微笑,说,有任何需要、想知道信息、想了解多一些情况,打给我,我一定会帮你。我们喜欢中国人。

  废墟

  在喀土穆这个城市的北部,有一个废墟。

  我们到达的当天,当地的中国人就跟我们讲,那个地方你们一定要去看,因为它反映了很大一部分苏丹人对美国的情绪。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废墟原本是一个药厂——事实上它曾经是苏丹惟一的药厂,专门生产阿司匹林。可是在1998年被美国的导弹炸毁了。这件事情还是要从1998年当时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的美国大使馆遭到炸弹的袭击开始说起。

  因为在那个时候,因为这两件事情,大概有250个人遇难。当时的克林顿政府经过调查之后认为这件事情和沙特的富商,也就是我们说的恐怖大亨本·拉登有关系,所以就开始了一连串针对拉登的报复行动,其中就包括苏丹喀土穆的这间药厂。因为美国克林顿政府认为这间药厂是拉登用来生产秘密化学武器的,而且这个工厂是受拉登资助的。所以在1998年年底的一天,四颗导弹从美国的

航空母舰发射,直接打到了这个药厂。

  在一公里外就看到这个药厂的废墟,非常显眼。进入大门后,我们可以感觉到苏丹政府是有意保留这片废墟,甚至当年一枚导弹掉在地上炸出来的一个大洞也一直保留到现在。

  美国从1997年就开始制裁苏丹,原因是苏丹的南北内战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息。从表面看,他们希望通过经济制裁来迫使双方能够达成经济上的妥协;但实际上,因为这种内战的状况不利于当时已经拿到苏丹南部石油开采权的美国去勘探和开发石油,所以在1997年的时候,美国提起经济制裁,然后很多美国的大公司都不能到苏丹投资。

  我们曾经在北京访问过现在的苏丹驻中国大使萨利赫。他在九十年代是苏丹驻美国使馆的帮办,那个时候他就亲自经历了美国经济制裁的那一幕:当时美国方面通知他,说我们要经济制裁了,你过来,我们告诉你这个制裁令。但是,他当时向我们透露的一点是,就在这个制裁开始之后,美国方面的官员塞给他一些名片,是一些大的石油公司的名片,想要通过他和这些人进行接洽,看看这些人是不是能在苏丹有所作为。

  萨利赫在我们的访问中就很清晰地表明,其实美国的经济制裁对于苏丹来讲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实际上苏丹并不是一个工农业发达的地方,没有产品去和美国进行贸易交换。所以美国的制裁到最后,最大的受害人是美国自己。因为美国使得自己的公司不能够进入到苏丹去开发石油;而在这一段期间,中国进来了,印度尼西亚进来了,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印度的公司、英国的公司和加拿大的公司。现在只有美国公司没能进来,也就是说在苏丹这么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美国没有办法从里面分得利益。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现在又不能轻易地解除经济制裁,因为苏丹现在有达尔富尔问题,美国需要利用达尔富尔问题向其他在此开发石油的国家施压。

  废墟仍在,怎样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中的各方矛盾,仍然遥遥无期。

  喀土穆的样子

  很多西方媒体的记者告诫我,在喀土穆你是看不到苏丹的,因为这里有太多被粉饰的东西,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所以不要留在那里太长时间,没意义。

  喀土穆正好处在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的交汇处,这城市的名字是“象鼻子”的意思。这不是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只有一条稍微繁华的商业街,当地中国人笑称为欧洲街,不过都是些小店,有钱人要买

奢侈品,宁可一飞机去多哈或者是迪拜。

  大街上的车基本是白色的。这里的人酷爱白色,大大小小的男人,总是穿着白色的长袍在街上走着。两个摄像开玩笑,说这里的人很难拍,因为一不小心衣服就过度曝光,可是脸上的五官还是看不清楚。到了晚上,他们若不是穿着白衣,还真不觉得有人在走动。你纳闷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洗衣服,让衣服保持如此的雪白。

  我们的住的地方可以收到苏丹

中央电视台,还有市级台,但是消息挺封锁的,达尔富尔尼亚拉旁边的卡尔玛难民营发生武装冲突,死了人,我盯着电视看了几天,主要新闻里完全没有讲到这件事情,所以在喀土穆大学访问的时候,居然有学生听我问到他们达尔富尔问题,会说两三年前是个问题,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没事了啊。看来苏丹政府对内的安心工程做的还不错。

  只是走到城市的边际,临近撒哈拉沙漠的地方,简易的土房子已经相当多了,人们挤在街边的小市场里讨价还价,大部分的男人都在墙边蹲坐,躲避着可以热死人的阳光。穷困,是在这个国家的首都就可以轻易感受到的东西。

  谁说在喀土穆看不到苏丹的样子。

  (作者系凤凰卫视记者和纪录片导演)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