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真的是站着说话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5日 17:50 新浪财经

  姜镇华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本新书,叫做《站着说话 —— 韩方明言论集》。 初见书名,站着说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不禁为作者的豪气、勇气、霸气所吸引,毕竟在当今社会,敢于站着说话的人凤毛麟角,相当多的人都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产生了一阅的冲动。

  在网站博客里看到几篇关于这本新书的评论,多是国内外的名人、大腕、专家学者,都对书作者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作者笔耕不辍的勤奋与努力,佩服作者说话的爷们气概,说作者是时代的谏言者、变革者、与时俱者,溢美之辞浸满字里行间。社会上敢于针砭时弊的铮铮铁骨太缺乏了,人们见了都如获至宝,于是急切地想看到这本书。

  几经努力,终于有幸看到了这本书稿,仔细通读了一遍。该书内容庞杂,广泛涉猎了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见解高瞻远瞩,独特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确有点站着说话的豪迈气概。书稿中的文章大多来自作者在海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的看法和评论。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大家评论称道的勤奋自不必再言,但是对于作者站着说话的力度却不敢苟同。我们知道,站着说话的姿态,有人是笔直挺立,昂首挺胸,威风凛凛,有人是低头哈腰,畏畏缩缩,虽然比坐、卧、跪等姿态高出一大截,但是比起前一种站姿却是大为逊色了!

  中国当前已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体一体的发展时期。书作者的言论也涉及到这些方面,下面我们顺着书作的目录,一起来分析作者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看法与评论,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站着说话的力度。

  关于国际关系。作者在书中论述了自己对中非关系、中印关系的看法,主要基调是只要我们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深化和加强中非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中非关系就一定会迎来互惠共赢的新阶段,只要双方加强合作,中印完全可以由"龙象之争"发展到"龙象共舞",成为推动世界和谐的"双引擎"。且不说作者的提法囿于中国官方的普遍论调,缺乏深刻,先来看一下国际关系的现状。当今世界的外交在很大程度是强势外交、大国外交,谁强大谁就能在外交中取得更多的主动,谋取更多的利益,某些超级大国的外交实践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在外交中大家都在讲互惠共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互惠共赢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平等不对等的互惠共赢,强势国家往往在表面的互惠共赢掩盖下攫取到了更多的利益,而弱势国家却是在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廉价劳力等代价后获得了并不对等的利益。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靠援助等手段获得了一些落后国家的政治支持,而在与强国的交往中却屡屡吃亏,互惠共赢成了一纸表象。唯有强大,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争取主动,实现真正的互惠共赢,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在谈论外交关系时,没有深究互惠共赢的实质,留下了一个缺陷。作者作为大企业家和全国政协委员,经常跟随中国高官出访,对外交关系的理解肯定不限于此,要更深刻些。

  关于西藏发展。西藏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厚重的美丽圣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西藏常成为国际交往中一些国家说三道四的地方。关于西藏发展,作者从

青藏铁路的建设入手,浓墨重彩地发表了自己对藏文化发展的看法,但更多地的是从环境和自然保护角度强调文化问题,同时也谈及了西藏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观点都切中了要害,有相当深度。其实,西藏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最核心的是厚重的宗教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以及其与内地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西藏的发展必然会进入历史的快车道。作者认识到了,提及了,但却没有去深入论述,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关于香港问题。1997年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基本法》的保障下,在香港人民与内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不仅保持了繁荣稳定,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但是香港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时有一些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小丑跳将出来,对香港的民主法制横加指责,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作者在书中认为, " 一国两制"强调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中国通过"一国两制"手段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其目的是"一国","两制"仅仅是维持现状五十年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认为 "基本法"与现实缺失主要有二处,一是驻港军费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极不合理,而依照当年英国管治香港时的作法,香港政府承担 60%,英国承担 40%。二是终审权全部归香港特区终审法院享有。依照宪法学的基本原理,终审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当年香港的终审权是在英国的枢密院。综观这几年香港的宪政案件与中央政府的政策相矛盾,主要是香港终审法院拥有终审权,在一定的法律空间里,为香港法院制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以上两项缺失,正是修改 "基本法 "的政治博弈筹码。认为"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这些观点言之凿凿,见解深刻,作者将其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勇气可嘉,站着说话的气概跃然纸上。但是我们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说到底是一个词,中央政府在制订《基本法》时的"软",说轻点是"容忍"。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唯有强势、权威的中央政府,才能驾驭整个国家的发展。俄罗斯近几年能够从"休克"疗法中恢复过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充分汲取了前苏联分裂的教训,把中央政府的权威重新且牢固地树立了起来。作者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出于种种原因未真正站着说话而已。

  关于

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和核心任务。和谐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公平,中国当前的和谐最难处理的是城乡和谐,这需要法制的力量,更需要认识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改善。作者在谈论和谐时,认为和谐应从社会底层做起,应该把社会底层的农民、民工等群体纳入福利保障体系之内,让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并认为打破户籍制度的约束和局限是当务之急,只有让城乡居民和不同地区的人口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特别是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才能使他们融入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才能消除人为的隔阂,才能消弥社会发展不均所造成的裂痕。这个观点代表了相当多有识之士的看法和意见。其实从更高层次上讲,中国很多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源于户藉分割的表象,其实质在于自建国以来就一直统驭国人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由此造成了中国在政策、法治等方面带有歧视性的管理,更严重的点说是造成了中国人权的不平等。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人权的高度去认识并改革阻滞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建立完善平等的法律和人权保障体系。只有如此,中国的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同时高度重视人权了,作者提及的"血汗工厂"、"工会独立性差"等问题也都能得到很好的化解,还有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但是人权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作者在站着说和谐时并未提及,不能不说是有所顾忌。

  关于国企改革。中国的国企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了,说改革没有取得多少成绩未免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但是说国企改革取得成功了则是不能苟同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企改革到底怎么走下去,还是个很混沌的问题,国企改革的路还很长。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谈论了国企改革问题,主要结合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做法对董事会的建立完善、董事的选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入了很多国际化的期待,对具体的实务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这只是就事论事,与国际接轨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中国国企改革的困境。纵观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最大的变革应表现在经济体制领域,初步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长久成功必须依赖于政治领域的成功改革。相对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总体进展是相当缓慢的,这也是中国国企改革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性原因。在中国,政治上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对应的经济领域也缺失了制衡。作者如果能从这个方面站着说国企改革,将会更有力度些。

  同时,从作者的履历看,作者担任大公司的高管,是个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如果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关于企业管理的意见建议加以有效实践,可能比站着说话更有价值和意义。

  以上只是简单剖析了作者的部分观点。但不管怎么说,作者毕竟敢于站着说话,勇气可嘉,难能可贵,只是这站姿还不是那么昂首挺胸,还是有相当顾忌,缺少点仰天长啸的痛快淋漓感。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