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沈彻:经济学或许该少点经世济民的气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6:50 东方早报

  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罗杰·B.迈尔森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里克·马斯金一道,由于“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获颁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三位获奖者、明尼苏达大学荣休教授里昂尼德·赫尔维茨由于年事已高,未能亲自领奖。

  机制设计理论和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分别对这两者的代表人物纳什、哈尔绍尼、泽尔滕、斯蒂格里茨、阿克洛夫和哈耶克、科斯、诺斯等进行了肯定。所以机制设计理论的获奖,绝非意料之外。

  机制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找出好的制度,而是保证这种好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这要求同时考虑和满足信息和激励两方面的因素:让制度运作所需知识的复杂程度不超出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让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各自追求个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制度设计者所设定的最优目标。今年已经九十高龄的赫尔维茨作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便已成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为将博弈论与制度研究结合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而马斯金与迈尔森则深化了这一领域。

  机制设计理论的关键理念是:除了设想与设计的最终效果和目的,更重要的是保证这种好的制度安排(或者说博弈规则)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关键是实现的手段,是程序的公平,是信息的充分。在这个问题上,以高尚的目的为名、漠视规则,以饮鸩止渴、急功近利为实,这种在实践中走的弯路和交的学费已经够多了。

  赫尔维茨一直被视为诺奖的有力竞争者,在他有生之年再不给个奖说不过去。大家唯一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成为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也有评论认为,近年来机制设计理论发展迅速,让赫尔维茨独享此奖将难以服众,因此诺奖委员会选择了让两位后辈分享这一荣誉。事实上,马斯金与迈尔森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纯理论领域,而是拓展到投票体制、税收制度、收入不均、合约、拍卖等方面。

  从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经济学研究前沿课题反映的依然是经济学的理论数学化、公理体系化、自然科学化趋势。与经济学在中国大陆春风得意的“显学”地位不同,经济学在国外属于需要坐冷板凳、摒弃功利心的基础学科,少了点经世济民、挥斥方遒的气势,多了些推导证明、数据验证的谨慎。像赫尔维茨教授这样研究领域相当专业艰深却被行内奉为泰斗的学者,数十年来甚少能得到媒体瞩目。虽然一直有人批评这样过分看重量化分析方法是本末倒置,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有的个人和社会行为这一研究重点,但这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或许更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规范、知识积累与思想传承,也更有利于在浮躁中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良知。

  在2005年的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上,迈尔森问“经济设计”研讨分会主持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波斯尔思韦特:“什么叫做‘经济设计’?”波斯尔思韦特回答:“‘经济设计’就是‘机制设计’。”于是迈尔森恍然大悟道:“原来这个词就是我研究的主题!我今天才知道!”而身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主席的马斯金在前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当不停地被问到关于

房地产、中国股市、
人民币汇率
等所谓“热点经济问题”时,却一再表示“严格说来它和我研究的领域相差甚远,因此我也并不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出发,而是以一个对汇率略微知晓的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两位诺奖得主都算是各自研究领域以及经济学理论界的顶尖人物,但他们却不断地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你懂得越多,你不懂的也可能更多。反观国内那些敢于对自己仅仅略通甚至无知的领域随意评头品足的“万金油”式的“全能”型经济学家,或者宣称早就应该以自己“独创性的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大师”,对他们来说,扎实的学习、虚心的发问和艰辛的研究,永远比不上自己的“影响力”、媒体曝光率和“智囊团”排名看起来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学是真正与世界经济学全然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谦逊淡然,无骄无躁,学研为先,这才是顶尖学者的风范,也是

中国经济学科与中国经济学人在诺贝尔奖这个大课堂中,首先需要补上的一门课。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