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南通首富陈保存破产为何政府要还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0:14 北京商报

  轰动一时的“南通首富”陈保存破产案,近日出现逆转。

  据报道,由于陈及其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宝港”)严重资不抵债,当地政府便用国有资产机场、铁路作为抵押,贷款1.5亿元补贴还钱。

  企业破产的确不好看,但谁有权决定“当”了国有资产去“雪中送炭”?而当地政府又凭什么拿纳税人的钱为一家民营企业买单?

  我们在报道中能够找到答案。

  原来,作为当地明星企业的宝港,其贷款信用担保来自南通港口集团(简称“南通港”),后者属国有控股性质,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一旦宝港倒下,南通港再因为连带民事责任接过坏账,不但财报披露脸上无光,更对本地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不小影响,这“扶持”重担自然就落在了政府肩上。

  再来看这债权方。宝港的债主们主要是银行,各行共有10.48亿元贷款需要清偿。早在风波之初,银行们就为让负债累累的宝港公司“死还是活”而争得颇为紧张,不少贷数额上亿、生怕欠账“一坏到底”的银行力主“放宝港一马”甚至“帮助宝港”。而今当地政府出来支持还账,银行们便迅速做出退让,“最终方案建立在所有债权人放弃利息、放弃优先权、放弃25%债权本金的基础上”。

  报道中没有提及“前首富”——被控涉嫌虚报注册资本、挪用资金、合同诈骗三宗罪的陈保存现在怎么想。但有一位知情人的评价:“陈来时只有260万元,最后累计贷款总量有76.5亿元,未偿还10.48亿元,可想而知这中间的运作多么复杂。”

  一篇名为《老板们为何偏爱潜规则》的文章曾讲,即使是付出同样的成本,民营企业家也会“不假思索”地首选把钱砸在与管理部门和银行的“交道”上,他们避免了来自权力的合法性伤害,却无法让自己在明规则中胜出。正如一位当地官员评价宝港:“它过于依靠银行和政府,忽略了自身的壮大,这就是民企的脆弱。”

  而在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脆弱”背后,是政府为了大举发展而无限“扶持”,直至“拆东墙补西墙”、抵押国有资产为烂摊子“顶缸”;是银行竞相放贷,“以新还旧”、“用大贷款换小贷款”、“欠账越多越保护”,最终“割肉上岸”收场;是民企“贷得越多越不害怕”、拿着贷款大发展,却常常倒在意外的现金周转面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而一次次被搓圆、压扁、打水漂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项目“绑架”政府,贷款“绑架”银行,“运作思维”“绑架”民营企业家,在现金链命悬一线的情况下依旧撑着“人场”。在这种“发展型”罗圈债中,很难说谁进攻,谁受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一次“绑架”,最终都由纳税人买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