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企不提倡匿名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1:07 中国经济周刊

  周济谱

  在中国,虽然不能说匿名信是国企独有的专利,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匿名信在国企“长盛不衰”。据笔者常年在国企摸爬滚打的经验并与几位省级纪检监察系统中的领导沟通,得出如下结论:匿名信举报在国企体系中的发生比率不低于90%,而在其它体制的企业中匿名信举报发生比率之和也不会超过10%。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要依赖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好国企这块土壤具备了匿名信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环境。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种种名义的匿名举报中,大概只有10%的信息真实可靠,另外90%的内容为虚假杜撰,属于恶意中伤;进一步分析,被匿名信举报所困扰的人中只有不超过10%的是腐败分子,而更多的90%的人却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敢说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好人;再进一步分析写匿名信的人我们会发现,最多不超过10%的写信人是有正义感、责任感,敢于讲真话的好人,而另外90%则是国企中的“捣蛋分子”。

  有句话叫做“宁得罪忙人,不得罪闲人”。你若是得罪了他们就有你受的了!他们攒了不知道多久的体力、精力终于找到发泄的地方了,整天没事就琢磨着怎么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琢磨着怎么“恶搞”你一把。他们闲啊!有的是时间!一封一封的给你写匿名信,满世界的投,一不小心你就成了这些闲人“消遣”的对象,噩梦从此伴随着你,搞不好你就会被弄得丢官去职、身败名裂。千万别得罪国企中的“闲人”!

  诚然,一些有责任感的人确实会出于自我保护等原因采用匿名信的方式反映问题,揭发违法乱纪情况。他们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匿名信的内容详细并且有凭有据,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依据所举报的内容挖出企业的“蛀虫”,希望自己的举报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但这些国企里的“捣蛋分子”就不一样了,一句话——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为了给被举报人臭臭名、添添堵、起起哄而不辞辛苦、乐此不疲。他们写匿名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企业,更不是为了正义,只是为了私心,为泄私愤。他们往往是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不惜拆了国企的房子当柴禾烧。

  写匿名信诬告陷害他人,不是什么新鲜的发明,早在《后汉书·梁统传·梁松》就有对匿名信的记载,由此可知干这类勾当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传统了。古人称其为飞书、讦札、匿名恶书等。讦,即发人阴私。若独家为之,称作“讦户”;若聚集数人为之,称作“文伥”。今天台湾人称之为“鬼招”、“脏术”,十分形象。

  不可否认,确实有匿名信牵出了一些贪官,然而,从古到今利用匿名信恶意诽谤诬陷的案子更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清代文海冤案就是始于匿名诬告,最后祸及牵连的不计其数。

  康熙六年,书法家黄尊素被匿名信诬告写反诗一案,曾祸累167人。虽然最后经认真核对书写笔迹得以昭雪,那两个写匿名信的人也被纠了出来斩弃于市,然而,这迟来的正义如何能安息那些酷刑致死者的冤魂,又怎么能抚慰侥幸存世者蚀骨的伤痛。

  2001年山东淄川某公司经理郭某,因其车辆违章被交警大队寨里中队查扣,遂对中队长车某产生不满,指使他人书写诬告陷害材料100份,并加盖伪造的交警大队25名干警的印章,向市纪委、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等单位寄出。经纪委调查,信中反映问题查无实据。

  2002年,"两会"召开在即,安徽蚌埠市部分市人大代表收到大量反映该市一名人大代表、现某部门负责人的匿名信,经查实信件罗列的罪状纯属子虚乌有、肆意诽谤诬陷。

  2004年,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和省领导机关先后收到四封匿名信,内容均是举报省检察院分院某干部存在经济和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言辞还很激烈。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发现这些匿名信的内容并不属实。经查明写信人许某为了帮助亲人开脱罪名曾多次找该干部疏通关系,遭到拒绝,于是怀恨在心,恶意为之。......

  人们不得不承认,匿名信带来的结果往往利大于弊,大多数匿名信猖獗的国企领导班子没有合力、职工思想混乱、企业文化苍白、缺少核心竞争力,大多经营惨淡、资金紧张、面临危机。多少国企为此而被兼并、重组甚至倒闭,多少国企职工为此付出再就业的沉重代价;与此同时,人们又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约90%的国企上司乐此不疲地将匿名信当作制衡下属的一种手段,根本没有正确面对这个国企的“土特产”,而只有10%的国企上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能够明辨是非、伸张正义,为国企的经营者保驾护航。当笔者又与其他几位检察机关的干部了解匿名信方面的情况时,得出的结论与笔者前面总结的五个90%和五个10%的观点竟不谋而合。国企的经营环境难免让人不寒而栗,人们不得不为国企经营者的生存环境担心和忧虑。笔者在激流勇退之际要大声疾呼:匿名信是套在国企经营者脖子上的一根绞杀绳!匿名信的猖獗是国企发展的一个死穴!

  中国人自古讲究“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胆小怕事,中国人对待外来的强权从来都是顽强抵抗。我们对待企业内部之所以讲究“忍让”,不是懦弱,而是因为内耗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有时甚至是企业无法承受之痛。

  如果一个经济组织的成员生活在“相互猜疑、彼此防范、嫉贤妒能、造谣中伤、派系林立、互相拆台”的环境中,其心态也必然会发生异化、扭曲,甚至达到“变态”的程度。轻则让人胸中添堵,意志消沉;重则要么把人变成“两面派”,要么把人逼成以怨抱怨的“精神病”。

  由于匿名信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虚构而不真实的,因此,上司在处理核查时一旦不慎,往往是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写信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匿名信前仆后继此起彼伏,上司的鼻子可能会被匿名信牵着走,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企业人人自危,相互猜忌,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影响企业安定和谐,严重伤害企业的凝聚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后果会非常严重不堪设想。

  如果匿名信大行其道,企业中能力低而权力斗争技能高的人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变本加厉,而那些能力高的人本来不愿意参与权力斗争,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战”,这就势必形成以怨抱怨的“内耗”的局面,大量消耗企业的资源与活力,制约企业效率与效益的提升,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就会由一个经济组织转换为一个政治组织,能力低的人为争夺控制权而战,能力高的人为捍卫控制权而战。当企业成员都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而互相争斗,互相倾轧的时候,企业的价值取向扭曲,缺乏诚信、不讲规则;班子争权夺利,不讲团结、不讲和谐;上司用人而不信人、疑神疑鬼;员工人人自危、互相猜忌;人人战战兢兢,处处口是心非,时时察颜观色,惟恐说错话、站错队;工作“作秀”多于“做事”,投机分子和批评家多而实干家少;勾心斗角代替团结一致、组织的凝聚力遭到强力破坏、离心离德、自挖墙角,企业被内部斗争拖垮、搞得四分五裂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