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通胀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21:20 《理财周刊》

  在中国,往往越是不被承认的事情越接近真相,尤其是通胀。

  文/本刊记者 江南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再次掀起了“中国是否进入全面通胀时期”的争论。

  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继续攀升,同比上涨6.5%。而1-8月累计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总水平的同比上涨幅度达3.9%,这个数字,让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负利率”之忧广受认同。

  然而,也有大量的声音并不认同这种“通胀之忧”,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他公开表示:当前的物价上涨,没有可持续性。

  他的理由主要是三方面:首先,物价上涨明显具有结构性特征,扣除粮食涨价因素的核心通货膨胀率较低。其次,物价上涨具有短期特征,没有可持续性。此说依据主要是一种推论,粮食价格不会长期这么坚挺,所以物价总水平也肯定会回落。最后,经济没有过热。此说基本无依据,更多地是一种对经济形势的回顾和展望。

  客观地说,祝宝良的这种“没通胀论”或者说是“通胀不可持续论”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总体上,笔者并不认同。

  上个月在公布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就是达到5.6%的那次,笔者也在本专栏内态度鲜明地表示,下个月数字肯定更高,当时就有的“通胀数据会很快下降”的论调是不成立的。今天,依然这样认为。也是三个主要理由。

  首先,通胀的结构的确是食品占据大头,但这个结构正在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从猪肉的“独孤一味”变成了肉、油、蛋、菜的“四大金刚”。众所周知,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看统计数据的眼光也应有相应调整。美国固然以扣除食品和

能源的“核心CPI”为通胀主要指数,但在中国,扣除了这两个部分,就等于把至少3亿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人口的消费给扣除掉了,等于把一个美国的人口给扣掉了,这样的数据还有意义吗?

  笔者虽不是农业专家,但看新闻也知道,今年夏天的灾害状况是近年来较为厉害的,而去年是丰收年,丰收年后的一年农产品尚且价格猛涨,灾年后一年反而会下降?难道农民们都不顾自己的成本上升而挥泪甩卖帮助国家降低CPI?

  其次,通胀的机理很复杂,但长期而言,促使价格水平大面积上升的要素无非这样几条: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上升过快;经济长期繁荣导致人们就业稳定,收入和消费意愿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无需引用什么数据,各位读者仅凭常识和身边的见闻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显然正在猛增,大量的定期存款正被从银行里搬家出来,虽然不是都用来消费,但至少钱变成了“活期”消费的可能性是增加了不少。而管理层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又做了太多努力,反经济规律地压制正常的货币定价规律必然要承受很重的代价,代价就是国内的货币投放量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今天虽然竭尽全力要引老百姓的钱出境,但是效果还不明朗,且多半以失败告终;道理很简单,老百姓不傻,现在黑石集团拿了中投公司的钱还要来中国入股蓝星集团,咱们干吗出去当冤大头替美国人的次级贷款埋单?

  钱引不出去就会触发消费和投资,这几年垄断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加薪的幅度有目共睹,银行们不论大小信用卡都是一年发几百万张以上,这都是拉动消费的有力手段。

房价猛涨虽然没有计入CPI但它引发了一种比价效应,很多人开始更能接受高价格的商品。成本推动物价上涨更是毋庸置疑,你如果在聘用保姆、月嫂或者
装修
工人,自然会明白劳动力的价格在以怎样的速度增长,大量的城市热钱还要进一步汇款到老家拉动着农村消费,粮食如果不涨价,恐怕就没人种地了,人都上城市打工去了。

  最后一个理由,是笔者的主观猜测。在中国,往往越是不被承认的事情越接近真相,尤其是通胀。因为如果承认现在全面通胀了,肯定会引发大量的囤积、提价事件,那么通胀就真的更厉害了,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本来就是经济学教课书里讲的解决通胀的办法之一。实际上,从去年底开始,几乎每次新CPI数据公布都会伴随大量“很快会降低”的言论,但是无情的事实一再反驳了这种口径。

  在通胀之争的问题上,笔者坚定地“挺”央行的意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