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金陵客:孔子为何不为富人说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09:04 正义网-检察日报

  有学生问:孔子为何不“为富人说话”?孔子生活的时代,两极分化现象不见得比今天好。孔子又很想做官,“为富人说话”至少可以为仕途加分。他何乐而不为?

  这个问题问得好。孔子对“富”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想富,认为追求富裕是人的正当权利,因此,只要能富起来,什么活儿都愿意做。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他很欣赏别人的致富本领,称赞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他对如何追求富裕有自己的道义原则。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做人做事,不离道义二字,虽然一生始终没能富起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却也感到“乐亦在其中矣”,原因也在这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富人所为符合他的道义标准,他应该有可能“为富人说话”。

  但是,当时富人之所作所为,能否证明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呢?可以引用的材料太多,还是以《论语》提及的为例。《论语》提及两个人,一个是齐景公,一个是季氏。关于齐景公,孔子瞧不上眼:“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当时“有马千驷”,要算很富了,可是孔子却说,老百姓不知道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在这里,孔子的道义是以老百姓认可为标准的。既然老百姓对此人没什么好感,看来,他也不会为这个富人说话。关于季氏,孔子的态度激烈得多。《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似乎颇有点“仇富”心态,根本谈不上“为富人说话”了。其实,仔细读来,孔子要学生“鸣鼓而攻”的,并不是“富”,而是“聚敛”。王充说得好:“聚敛,季氏不知其恶,不知百姓所共非也。”(《论衡·答佞》)匡亚明《孔子评传》解释“聚敛”,说是“鲁国季孙氏实行土地负担多于以往一倍的新制‘田赋’”,而“孔子对冉求未能阻止季孙氏实行这种加重土地负担(亦即人民负担)的新制‘田赋’,很不满意”。所谓“鸣鼓而攻”,并不是“仇富”,而是反对季氏“聚敛”,反对加重人民负担而已。所谓“苛政猛于虎”,此之谓乎!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诸侯贵族为富不仁的现象比较普遍。《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的话说:“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杨天宇译文:“现在的君子,好财富而无厌,行为放荡而不倦,心荒体懒而又傲慢,务求把民财搜刮尽,违背众意而讨伐好人,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这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重要因素。《说苑·政理》写子贡赎人还金一事,明确记载孔子的话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因此,孔子提出“富而能富人”(《说苑·杂言》)的观念,就是今天来看,也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以我看来,“富人”靠劳动致富、科技致富、守法致富,并不靠什么人为他“说话”致富。如果仅仅靠人为他“说话”,就能“富”,这种“富”恐怕也不正常。在对待富裕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想法,大体和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差不多。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想富,都希望自己经过努力能过上体面生活。对于先富起来的“富人”,既有羡慕,也有期盼:羡慕其劳动致富、科技致富、守法致富,期盼其对社会公益发挥作用。而所谓“仇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恐怕也绝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偏颇与激烈。他们憎恨的只是那些以权谋私一夜暴富的贪官,仇视的也只是那些或借贪官权势、或钻法律漏洞而大发其财的暴发户之类。用“仇富”二字概括这种感情,绝不准确。人们与“富”,何“仇”之有呢?(金陵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