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不应只要有名有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00:34 北京商报

  随着联合国采购说明会的举行,“大量中国产品经第三国高额加价转卖联合国”成为热议的话题。据报道,2006年联合国94亿美元的采购大单中,向中国直接采购的比例不到1%,而通过第三国或其他渠道转入联合国采购系统的中国制造产品占总采购量的1/4。

  此消息一出,“争取成为直接供应商”、“中国品牌要为获得认同而努力”等等呼声十分响亮,亦有不少专家指出,如果甩掉中间商,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多么的不可限量。

  其实,我们要明白,联合国对中国企业争取合理“名分”的鼓励,与其说是青睐中国制造,倒不如说是为了缩短

供应链、买到“实价”商品。而大量产品经“第三国高额加价”后在联合国供货比拼中依然具有竞争力,原因恐怕不仅仅是中国品牌有没有影响力,而是这些产品在走出我国国门时廉价到了什么样的境地!

  长久以来,“物美价廉”是我们竞争的利器,微薄的资源补偿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被称为“比较优势”,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对象。一方面“无名”确实是许多中国制造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廉价”常常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义。面对原料涨价与外商压价,许多中国企业依靠“多销”慰藉“薄利”,寄希望于压缩成本与提高技术含量,可提高技术含量谈何容易,于是只能是将生产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一再地降低。

  某种“牺牲”构成了我们的竞争力。最直接的结果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中国工人很可能三年五载都买不起一件自己代工的名牌产品,而万宝龙等国际大牌对在中国设厂清一色地予以否定,原因是“廉价的中国制造不能被称为

奢侈品”。

  “物美”是值得骄傲的,而“价廉”不是。即使只是代工,我们也应争取合理的费用;即使产品相对初级,我们也该有基本的议价勇气;只有劳动的价值被尊重、被肯定,中国制造才有上升为品牌的可能性。

  片面追求低价的赢利实际上是一种谷贱伤民的“不经济”。而低过了头的廉价,也只是在无谓地透支中国的资源与人力。对于迫切希望产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消灭中间商是必须的,但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有名有姓”,而是要为本土企业,尤其是为无数正在生产廉价产品的普通劳动者争取到他们应得的利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