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之蝶正待破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7日 05:2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舒圣祥

  面对最近国外媒体“排山倒海式”(《华尔街日报》语)的妖魔化“中国制造”之风,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国政府已经很好地将其转变成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契机。用辨证的眼光看,只要政府本着对国内外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勇敢面对而不是消极回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客观存在的问题,向“德国制造”等高品质标准学习,用实际行动大力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低价而劣质”形象,那么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境外妖魔化不仅毫不可怕,反而是一个重要的督促力量和前进驱动。“德国制造”的蝶变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19世纪末期,英国是全球工业的霸主,他们要求把从德国出口到英国的产品都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好让大家知道这是德国货——低价而劣质的东西。但在一百年以后,这个符号的含义却彻底地颠倒了过来,变成了高质量、高可靠性同时也是高价格的代名词。因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现年75岁的柏林老人约尔格·瓦尔特说,“100多年前,英国人正是由于担心德国产品质量问题,才要求我们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但现在这成了高质量的标志。我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优质产品”。

  和当年的“德国制造”一样,“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蝶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我们不能吃一辈子“廉价劳动力优势”,更不能干一辈子“八亿件衬衫换别人一架飞机”的低端买卖,即使没有眼前的妖魔化,“中国制造”依然必须经历这场蝶变,只不过时间也许会更晚。

  事实上,很多提前走出国门的企业,已经真正意识到“质量就是生命”的商业真谛。但仅凭个别企业的个体行为很难树立真正的品牌形象;相反,一粒老鼠屎却足以坏掉一锅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十分普遍。揣着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老本,一些企业满足于低廉价格的竞争优势,而没能注意到万劫不复的陷阱已经在不远的前方挖好。

  正如奥康皮鞋董事长王振滔曾经喟叹的那样:最大的品牌是祖国啊!“中国制造”才是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最强大的品牌依靠。打响“中国制造”品牌,让“中国制造”成为高质量的标志,一方面将成为所有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和企业家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柏林老人约尔格·瓦尔特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优质产品”,国人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中央政府接连重拳出击的强力信号表明,“中国制造”的这场蝶变已经开始,我们正等待那振奋人心的破茧一刻。这也许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借鉴经验,肯定不需要等一百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