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安石悲剧何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 14:04 经济观察报
马立诚/文 北京学者,评论家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集 《警世通言》,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描写王安石: “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在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假若有名誉的时节,一个瞌睡死去不醒,人还千惜万惜,道国家没福,恁般一个好人,未能大用,不尽其才,却也留名后世。及至万口唾骂,就死也迟了。这倒是多活了几年的不是。那位宰相是谁?在哪一个朝代?这朝代不近不远,是北宋神宗皇帝年间,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 王安石到底什么罪呢?囫囵吞枣,语焉不详。这篇小说创作,源出于南宋流行话本《拗相公》。王安石在南宋遭彻底否定,成为箭靶人物。坊间说书的受主流文化影响,“愤青”齐上阵,使用语言暴力妖魔化王安石,把王安石说得猪狗不如,余绪一直影响到明末的冯梦龙。 直至1804年(清朝嘉庆九年),蔡上翔著《王荆公年谱考略》,站出来为王安石做了辩护。其后1908年,梁启超著《王荆公》,为王安石全面翻案。他礼赞王安石说: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水),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墙),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认为,尧舜禹之后,王安石是惟一完人,还说王安石走在欧美前面,最先发明社会主义,是全世界社会主义的鼻祖。 由梁启超开端,20世纪上半叶,赞誉王安石的文章不断加码。“文革”的“批林批孔”运动中,王安石更被抬到天上,有如登上莲花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确路线的代表人物”。批评王安石的意见,则成了“秋蝉和蟋蟀的悲鸣”。 不论打入十八层地狱,还是高升九霄云中,都未免过头。 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一些异议。前些时候,陆定一又提出王安石变法是搞 “文化大革命”。他在1988年10月说:“‘文化大革命’在我们历史上有过,如王安石变法。” 到底应该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呢? 宋神宗头疼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由于形势急迫,无法维持下去,才被迫搞起来的。1067年,19岁的赵顼(1048—1085)登基当家,是为宋神宗,年轻的皇帝正面临着这样的窘态。 其实,危机在仁宗、英宗时期已经酝酿很久了。 北宋弊端,最突出的是两种。 一是冗官太多。宋代管辖领土比明清小很多,科举取士名额却是明代的4倍,是清代的3.4倍,这就够组织部门安排的了。更成问题的是“门荫”制度,中高级官员的子女和亲属不经考试即可当官。有的官员还没结婚,未来的儿子已经定下了官职。有的怀抱中的婴儿,已经被指派为科长、处长。仁宗时期,范仲淹企图淘汰冗官,因得罪人太多而失败。 二是军队扩编严重。北宋政府每逢荒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纳入军队。开国70多年,军队增加6倍,仁宗时期达到125万人。 这两项开支加起来不得了。仅军费开支一项,就占政府每年全部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国家财政陷入极度困难。早在仁宗庆历年间就入不敷出,每年亏空300万缗(穿钱的绳子,每缗1千文)以上,到英宗时期每年亏空更高达1570万缗。 另外,军队虽然庞大,可是将领没有军权,缺乏训练,装备落后,腐败不堪,因此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接连惨败。只有向两国进贡大批财宝,换取苟安。 年轻的神宗颇想有点作为。但是,当他找宰相富弼商量怎样富国强兵的时候,却兜头遭到一盆冷水。富弼对神宗说:“陛下即位之始,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神宗没有办法,他把眼光从元老重臣身上移开,看中了已经声誉鹊起的王安石。 瞩目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21岁考中进士,曾任鄞县(宁波鄞县)知县。任职第二年,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王安石把仓库里的存粮借贷给农民,约定秋收之后加少量利息偿还,这是后来实施青苗法的个人经验。鄞县任满之后,王安石在地方和中央官场转了一大圈,积累了从政经验,也体验了官场弊端。中年王安石,由于在经学和文学方面的精深造诣,名满全国。 嘉三年(1058),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他说,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原因在于诸多法度措施不对头,必须改革。如果再不改革,就有可能被农民起义推翻。文章传开,王安石获得广泛赞誉,却没有引起老迈的仁宗重视。 嘉八年(1063),仁宗去世。英宗继位,英宗只当了三年多皇帝也病逝了。神宗继位之后,于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扎子》上奏。在这篇改革文献中,王安石陈述了北宋自太祖开国以来的五朝施政情况,抨击了“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他说,不论是吏治、军事,还是农业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百年来之所以没发生动乱,是碰巧老天帮忙,不然早就出事了。 这番话正中神宗下怀,熙宁二年(1069),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从此展开了长达16年 (1069—1085)轰轰烈烈的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理财的是与非 吸取范仲淹从政改入手陷入被动的教训,王安石改革是从经济即 “理财”切入的。他的理财重点,是贯彻神宗最关心的“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 一、均输法。当年七月颁布。 京师每年需求物资如海。过去主持物资供应的发运使,只是刻板命令各地购买物资运到都城,这就是“输”。丰年时,物价低不能多买;歉收时,物价贵又必须办足。等货物运到京师,常因不合需求,削价抛售,而朝廷内外所需,又要另行搜刮。每逢京师有什么特殊需求,发运使和各路官员就加大税收,用以采购,商人趁机抬价,结果农民负担加重。 均输法大大增加了发运使的权力,让他总管东南各路税赋收入,有权掌握各路物资状况,调剂使用各路资金,“徙贵就贱,用近及远”。在物产丰裕、价格便宜的地方就近购买,也可以把剩余物资卖到物价高的地方赚钱。王安石拨出500万贯(穿钱的绳子,每贯1000文)钱和三百万石(一石等于十斗)米,作为采购周转经费。均输法把地方供奉变成了中央采购。 这个法的初衷之一,是收回商人把持的“轻重敛散之权”,归于政府,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发运使衙门成了巨无霸式的国家采购和销售的垄断机构,其弊病更甚于民间商人。官方采购价格常常是扭曲的,往往是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不是贵的不买,不给回扣不买,以至于拨付的周转经费连本也很难收回,其间产生无数行贿受贿。总之,官方强力垄断干扰了市场运行。这些弊病,当时苏轼等人就指出来了。均输法后来没有实行下去。 二、青苗法。当年九月颁行,这是争议最大的一个法。 这个法规定,把过去为备荒而建立的常平仓、广惠仓(政府储备粮库)的粮食作为本钱,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农民,称为青苗钱。夏粮秋粮成熟后,农民偿还时加利息20%。每年贷两次,利息总计为40%。这是政府代替富人向农民发放抵押贷款。本意是减少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政府也能增加“青苗息钱”收入。 然而,官僚机构在全国推行青苗法却产生不少弊病。 首先,年息40%并不低。各地山高皇帝远,执行的时候还擅自加息。当时全国地方官当中,真正能做到公字当头执政为民,伏下身子为老百姓着想的有多少人?恐怕比例很少。有名目来了,还不借机捞一把?打着改革的旗号多收钱,人们并不陌生。当时宿州(安徽宿县)发青苗贷款,官府将库存的一等绿豆每斗折价为75文,二等72文,“比时价高大”,就是说比市价贵。通常状态下,新粮上市的时候,价格会低落一些。两相比较,青苗贷款折价越高,农民还贷压力越大。当时陕西,农民在初春向官府借贷一石陈米,还贷时要新的一等小麦一石八斗七升,“取利约近一倍”。史载,有的地方农民偿还的利息最高的竟高达青苗法规定的35倍,逼得农民宁肯向富户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不少官府放青苗钱时,开饭桌请借钱人吃喝,有的甚至“令妓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为何如此?是北宋地方官要办公共食堂或促进大众娱乐吗? 其次是手续繁杂。过去向富人借贷,双方讲好就行了,现在要填写申请,等待审批,还贷手续也很嗦。跟官僚部门打交道,向来如此。农民不识字,每道手续都求情托人,额外花费不少。而且贷款和还款额度完全由官吏来写,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农民只有吃亏。 第三,王安石给各地下达贷款指标,地方官只好摊派。富裕农户不需要借青苗钱,也强迫他贷款。为什么?政府要赚利息。青苗法规定贷款额度要看家产,一等富裕户贷款数额相当于五等穷人的15倍,利息钱也自然也是15倍。所以各地大搞“抑配”(强迫贷款),实际上是“强与之使出息”,搞得鸡飞狗跳。 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政府获利。以熙宁六年(1073)为例,政府得到青苗利息达292万贯。专门研究王安石变法以及宋代经济史的漆侠说:“为数是颇为可观的”。 近来有伍立杨撰文 《从王安石到尤努斯》,比较青苗法和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文章说,王安石先前在一个基层单位搞小额贷款还算顺利,原因在于空间小,可以施展腾挪。后来宰制全国,上下游离,官僚机构的弊端就非他能够控制了。而尤努斯成功的要点却在于行政不干预,至少不成为障碍,依日常经验和实际情况从容操作。他们路数相似,性质却完全不同。 三、免役法。熙宁四年(1071)十月颁行。 北宋中期,小地主和农民为官府服劳役极为痛苦。耕地抛荒,倾家荡产。“害农之弊,无甚(过)差役之法。”免役法规定,改无偿劳役为用钱雇役。钱怎么出呢?原来应该服役而现在免役的人,按每户财产状况分成等级,分别交纳不同的免役钱。原来不需要服役的官家、寺庙等,也按财产情况分别出一半钱,称为助役钱。各州县雇劳役的资金总额经计算后,摊派到各户征收。这个办法也使政府收入大增。熙宁九年(1076),政府收入役钱一千多万贯,雇役支出六百四十万贯,剩余近四百万。王安石对此法最为得意。 四、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三月颁布,这也是争议很大的一个法。 随着商业发达,富商操纵行会和物价,有损平民利益,市易法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出来的。王安石又是靠行政力量一刀切管死,“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市易法主要内容是,京城设立市易司(先名市易务,后改名。各城市都设立市易司,京城遂改名为都市易司),朝廷拨一百万贯作本钱,负责平价购买滞销商品,到市场缺货时出售,商品价格统一由市易司划定。商人向市易司抵押自己的财产,即可以20%的年息,赊购市易司仓库里的商品,到各地出售。 这样,政府自身成了最大的商店、银行和物流中心。推行的结果,京城人声鼎沸,都说市易司“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了”。它的营销范围任意扩展,连水果、芝麻都垄断过来买卖,演变成最大投机商。当时商人向朝廷告状说,市易司卖什么什么就贵。“卖梳朴,梳朴贵;卖芝麻,芝麻贵。”市易司大肆抢购紧俏商品和畅销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利润指标,并且从中渔利。正如漆侠所说,结果是“狠狠打击了……商人资本”。官方大规模垄断经商,自然最大程度破坏市场,并且把民间利益抢到自己口袋里。后来改革派内讧,互相指责,也揭发出市易司“贱买贵卖”、“挟官府而为兼并之事”、“多多收息以干赏”,这是符合实情的。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例,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商品房建设,而不热心廉租房建设? 熙宁九年(1076),市易司收取息钱和市例钱133万贯。熙宁十年(1077),收息钱和市例钱153万贯。这两个数字,分别相当于这两年全国夏秋两税总收入的30%左右,敛钱规模着实吓人。北宋的GDP,并未有科技创新促进飞速提升,全国财富分配,官多必然民少。市易法确实增加了国库收入,民间可就倒霉了。更重要的是,王安石以大大加重集权的办法搞经济,破坏了市场形态,就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选择来说,王安石变法产生了严重而持久的负面效应。 强兵和科举新政 五、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实施。 十家为一小保,设保长。十小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长。一家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组织起来武装训练,维护治安。同保内有犯法的,知情不报要连坐。发现来历不明的人,不举报也要惩罚。保甲后来属于兵部,由兵部负责训练,成为民兵。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压制农民聚众起义,也有利扩大兵源。 六、保马法。熙宁五年(1072)五月实行。 政府设立畜马监,动员民间养马。民众愿意养马的,政府给一两匹,或发钱让养马户自购。养马户减收赋税,或发补助。养马户不能虐待马,如骑马走三百里路要受罚,马的肥瘦国家要检查,马死要赔偿。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政府集中养马的巨额费用,获得更多战马对付西夏骑兵。许倬云说:“送马给百姓养,官府常常看有没有养好,结果也变成负担。” 七、将兵法。熙宁七年(1074)颁行。 针对以前禁军实行更戍 (频繁轮调)以及将领和士兵互相不认识的弊端,废除更戍法,重新划分军区,要求将领和指挥常驻军中,负责训练和打仗。还裁减年龄50岁以上的老兵,归并军营,全国共设92将(军队单位,每将大约3000人)。京师附近设37将抵御辽和契丹,西北设42将对付西夏,还有13将对付国内叛乱。兵多的设正将、副将,兵少的只设单将,有的部队设指挥。这一项改革,对纠正北宋军事体制的弊端发挥了若干作用。 八、科举新法。熙宁四年(1071)二月颁布。 过去,以诗赋考取进士,以默写和解释经文考取 “明经”(自隋朝开始的一种科举考试科目,出身等同于进士科),王安石认为是“败坏人才”。新法废除明经科考试,以前学习明经的一律改考进士。进士考试取消诗赋,考试内容改为经义大意和时政对策相结合。 悲剧所在 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神宗和王安石实施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改革,无疑失之太急。就变法效果来看,则是瑕瑜互见,问题很多。在此稍作剖析。 一番变法,朝廷财富急剧增加,要新建52座仓库来存放王安石敛财所得的钱粮绸绢。北宋财政收支扭亏为盈。 熙宁年间,各地兴修水利设施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六万多亩。其中江苏、浙江一带兴修水利最多,达一千九百八十处,灌溉农田十万四千亩。 在军事上,为了斩断西夏 “右臂”,熙宁五年(1072)和六年(1073),王安石力挺王韶率领军队,在甘肃、青海一带攻击吐蕃,获取幅员两千里的土地。但是,当宋军形成对西夏的包围态势,于神宗元丰四年(1081)和五年(1082)两次进攻西夏时,却两度惨败,军队伤亡六十万人,损失极重。强兵目标并未实现。 王安石的最大问题,是依靠加重集权和政府包办的方法解决财政困境,不可抑制地走上剥夺民间财富的路径。国库倒是一时充盈了,民众却叫苦不迭。王安石的本意是“摧抑兼并,均济贫乏”,也就是打击强势阶层,扶助弱势群体。但各种政策到了官员手中,发生大规模扭曲。结果是,豪强固然受到打击,弱势群体却更加弱势。 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提拔的一个叫郑侠的城门监守官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进呈神宗。郑侠说,他负责看守城门,每天在城门上看到为变法所苦的贫民卖儿卖女,拆屋砍树,流离失所,充塞道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将这些图景绘制下来,请皇帝圣览,停止实施害民之法。神宗看了《流民图》之后,为之凄然,下诏暂停了青苗、免役、保甲法。对这幅《流民图》,不能简单地扣上“污蔑新法”的帽子,认为不值一哂。变法时期的民生状况,是我们研究王安石变法应该重视的一个侧面。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许多文章高度肯定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最近叶檀撰文指出,王安石理财,短期满足了国库所需,所产生的弊病,造成更为深远的负面作用。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这正是王安石变法真正的悲剧所在。 即以今天中国的发展来看,30年来取得突出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从小岗村包产到户所开启的进程来看,在于政府逐步退出,渐渐放松对经济的严厉管制,选择市场经济的大方向。这就使民众挣脱了束缚,社会上蕴藏的活力也得以迸发,从而创造出增长的奇迹。这个方向,与王安石致力的途径正好是相反的。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