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本书引发的争议:货币战争与真实的谎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02:51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一位读者对记者称,这本书描写的一些基本事件还是比较真实,但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主观的逻辑把一些事件串联起来,对于没有很好金融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还是会有误导的

  出版上市两个月以来,《货币战争》已经重印了四次,网络销售和很多书店经常脱销,即便是出版社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目前该书已经是当当网2007年财经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也已经是中信出版社2007年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

  该书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影响广泛,据了解,很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金融领域的官员、学者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甚至还组织过小型的讨论。实际上,自问世伊始,《货币战争》就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灵冲击,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看过书的人,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则觉得醍醐灌顶。

  震撼VS误导

  大致浏览一下《货币战争》的目录就会很惊讶——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动;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肯尼迪:白银美元的殉葬品;索罗斯:国际银行家的金融黑客……

  该书将一部分国际银行家称为一个“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致力于控制国家的货币发行权,1929年经济大危机、上世纪日本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这些国际银行家“剪羊毛”的作品。而围绕美国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是多位美国总统如林肯、肯尼迪、里根等遇刺的重要原因。

  在书的扉页上,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说:“我希望书中的故事真实可信,因为它们印证了我历经多年形成的一个观点,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同时我也希望这些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

  这样的按语无疑展示了针对该书的两类截然相左的观点。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盛赞有加。例如,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司长徐林在为该书题写的荐语中称,该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并推导预瞻了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该书展示的新视角挑战了传统的货币发展机理和货币关系的决定机制,令人震撼而后思。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此书颇多误导,有读者直接将这本书归于阴谋论(the Conspiracy Theory)。一位金融高层人士也表示,相信短时期的,对个别问题的,如一只股票的操纵一些人能够办到,但长期的对整个金融问题、政治问题的操纵,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有意思的是,一位在京的知名金融学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货币战争》读第一遍很震惊,但读到第二遍以及再读,就会发现里面的逻辑会有混乱的成分,也有一些牵强附会的地方。

  历史VS演义

  一些读者将此书归结为“演义”。一位留美回国的金融学博士对记者称:“看过《达·芬奇密码》吗?一样,《货币战争》也是阴谋论色彩。该书牵强地将一切金融问题与政治联系起来,是对金融与政治的‘演义’。”

  该书作者宋鸿兵在回答本报记者的采访邮件中说,对货币战争问题的思考,源自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震撼,他的直觉是,横扫东南亚,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富灰飞烟灭,绝对不可能是几个对冲基金就能折腾出来的。探究发现,在对冲基金背后果然有强大的金融势力,这种势力不仅左右着对冲基金,甚至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表现的。之后,宋鸿兵又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日本金融危机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南美债务危机等问题上寻找到了共性。

  “如果将西方300多年来的重要金融事件串在一起进行观察和思考,一个个原本孤立的事件和支离破碎的细节就被逐渐拼成了一块巨大的‘拼图’,而‘拼图’背后的支撑架子,就是货币发行权。事实上,对货币发行权的角逐,构成了西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线索。”宋鸿兵说。

  这本书究竟讲的是历史还是演义?其中对全球金融架构的评价和倾向是否中肯?有些人和本书作者的想法有所不同。

  一位《货币战争》读者、留英归国的金融学硕士对记者称,这本书描写的一些基本事件还是比较真实,比如对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对美联储私有性质的描述等。但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以一个主观的逻辑把一些事件串联起来,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当作一本金融类小说读是很有意思的,但现在很多问题是很多读者当作正史来看,对于没有很好金融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还是会有误导的。” 他说。

  一位高层智库金融研究人士对此书有些不屑一顾,他认为此书胡编乱造居多,史实不扎实,取向上将300年的金融史都否定了。这个倾向不足取,如果整个金融史都被否定了,我们似乎只能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不和金融制度打交道。

  一位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对记者称,该书首先从罗斯柴尔德家族史谈起,但目前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在国际金融业的位置谈不上一流,夸大了目前该银行的作用。而且,研究该家族银行最权威的是英国学者尼尔福格森(Niall C Ferguson),他著有《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但《货币战争》的参考书目中并没有列出。

  此外,这位经济学家称,《货币战争》中着重提及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并试图从这一点引申出利益集团对货币问题的控制,但从国际历史上最成功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来看,从1694年成立到1972年期间一直是私有的,但却成功地服务于英国的货币体系。公共品完全可以由私人机构来承担,比如教育等领域,产权性质问题并不是关键。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